中國企業培育自己的奢侈品品牌很重要
據媒體報道,財富品質研究院提供的信息顯示,雖然去年全球奢侈品市場面臨諸多壓力,但全球奢侈品市場總容量仍達到創紀錄的2170億美元,全年增長率11%。其中,中國人奢侈品消費總額為1020億美元,相當于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的47%。而在這些奢侈品中,本土消費為280億美元,境外消費則達到74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奢侈品消費的背后,還伴隨著國民境外旅游消費等的快速增長。
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熱情,當然是國際奢侈品生產企業和經營者最喜歡看到的現象,也是最希望出現的結果。問題在于,這樣的消費結果,對中國消費市場的影響還是非正面的。至少,不符合當前中國國情。但是,為什么國人仍然如此癡迷于奢侈品的消費呢?中國人熱衷奢侈品消費的原因是什么呢?
顯然,財富分化加快是奢侈品消費熱情居高不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眾所周知,中國的財富分配,正在出現嚴重分化的格局。其中,20%的富人在集中了80%以上的社會財富以后,奢侈品消費的物質基礎也就具備了,消費動能也就形成了。因為,從表面看,20%不是一個多高的比例,但對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財富所能涵蓋的人群卻是一個不小的數目,由此形成的消費力量就會相當強勁。更重要的,在這批富人中,不乏暴富和依靠不規范行為致富的。凡是這類人,財富的珍惜觀都是很弱的。自然,奢侈品消費就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了。
也正是因為社會財富的分配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財富的分配格局也已經嚴重扭曲。因此,畸形消費在中國也就變得十分普遍、十分嚴重。有錢人大量購買奢侈品,自然沒有什么可說的。一些并不具備消費條件的人群也加入到奢侈品的消費行列,就有點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了。要知道,在國外,不具備一定物質條件的居民,是不大可能購買奢侈品的。而在中國,卻大有人在。其原因,就是攀比。攀比的結果,畸形消費也就出現了。
當然,在奢侈品消費中,腐敗,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雖然新的一屆政府成立以后,腐敗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用奢侈品進行行賄的問題已經大大減少。但是,并沒有完全杜絕。很多商人仍然利用各種手段和途徑,對公權力輸送奢侈品,只是輸送的形式更隱蔽、更灰色了。
有人說,國人缺乏投資渠道,也是奢侈品消費增多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這種分析應當說是合理的,也是符合當前中國實際的。確實如此,窮人都在省錢攢錢買房子,而富人則房子多得成了負擔。特別是在房地產調控力度加大、房價面臨下跌以及物業稅、遺產與贈予稅等可能開征的情況下,許多富人也開始考慮拋售房產。關鍵是,拋售房產獲得的資金向何處去,向何處投。已成為許多富人的一道難題。于是,收藏奢侈品也就成了許多富人確保財富增值的一種投資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面對國際知名奢侈品不斷被中國人所消費,中國人的財富通過奢侈品不斷流向外國企業的手中,中國的國內品牌培育工作卻嚴重滯后,也是一個不得不認真考慮的問題。以包和化妝品等最為普遍的消費品為例,中國能夠與國際知名奢侈品相比的品牌,幾乎沒有。即便有少數品牌,也很難得到國人的接受和認可。自然,消費者就會將目光盯在國際知名奢侈品品牌上了。
尤其應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內的知名品牌,雖然沒有被國人當作消費品來消費,其價格也是普通消費品的水平。但是,被國際奢侈品集團并購以后,就很快成為高檔奢侈品了,其價格也比原來高出很多。那么,中國的企業為什么就不能培育出自己的奢侈品呢?為什么同一個的產品,被國際奢侈品集團并購以后就立即變成了奢侈品呢?難道不就是因為品牌的地位和影響不夠嗎?
從世界500強企業的情況來看,中國企業無論在數量和排名上,每年都在進步、都在增加、都在前移。但是,在世界知名品牌的目錄里,卻鮮有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的名字。也許,這就是大與強的區別,也是企業實力的真實寫照。
據悉,中國的一些大型企業,正在通過收購的方式,兼并國外奢侈品企業。我們說,這不失為一種市場手段,也不失一種經營行為。但是,就像汽車行業一樣,引進和收購的項目不少,但真正屬于自己的品牌卻沒有,或很不起眼。畢竟,奢侈品不同于汽車,沒有那么高的科技含量。要培育幾個有國際影響的奢侈品品牌,并不是什么難事。關鍵看企業愿意下多大的功夫,付出多大的代價。有沒有品牌意識,有沒有長遠目光。如果只想投資以后就產生巨大的效益,只想滿足眼前利益,奢侈品品牌是培育不出來的。
既然中國沒有屬于自己的奢侈品,或者有奢侈品,卻沒有相應的品牌做支撐,國人自然只能將目光鎖定到國外奢侈品上了。一年上千億美元的奢侈品消費,如果能夠有一半屬于中國人自己研制和開發的奢侈品,對消費的拉動作用將是多大。要知道,奢侈品的效益是其他消費品不能比的。如果能夠在這方面有所加強和改進,對完善中國的消費品市場體系和結構,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所以,中國企業必須靜下心來,認真研究一下如何培育自己的奢侈品品牌,如何讓中國的奢侈品也去賺賺外國人的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