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線上增長出現頹勢 強強聯手前景不可得知
你還記得當初電商和線下零售是如何的勢不兩立和水火不容的話。比如馬云就曾經放言:淘寶系電商要跟傳統零售業正面交鋒,目標是“消滅一切中介”。
8月17號蘇寧易購天貓旗艦店正式上線,僅用一天時間就成為天貓商戶中大家電銷售排名的榜首。而在這之前他們的老對手京東斥資42億元投資獲得線下生鮮品巨頭永輝超市10%的股權,以加速自身O2O實體電商化。
倘若再將時間軸往后撥,我們會發現這種向“下”出擊,幾乎正在成為電商的共識:國美在線與漢光百貨正式達成合作;騰訊、百度聯手萬達集團組團“騰百萬”嘗試破局O2O……
阿里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活躍買家數量增長推動中國零售平臺的商品成交額達人民幣6730億元,同比增長34%;而2015年Q1交易總額為人民幣6000億元,同比增長40%;2014年Q4交易總額為人民幣7870億元,同比增長49%。
阿里的競爭對手、以及那些阿里尾隨的電商中小公司,同樣也面臨著這種業績增速下滑的焦慮。在整個2015年上半年,中國網上零售額16459億元,同比增長39.1%,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10個百分點。
對于一直處于狂飆式發展(此處主要指代份額和規模)的電商企業而言,這可相當不妙。它們需要面臨的一個事實是,電商目前線上的發展很可能正在進入一個瓶頸期,也許是不幸的衰落期——當然,表面看上去,很多企業的銷售規模和用戶規模依舊在增長,但增速和增幅正在不可避免的放緩,尤其一線城市電商市場表現尤甚。
電商為什么線上增長會出現頹勢?原因之一是線上的成本正在急劇上升,隨著人工和物流成本的不斷增加,隨著經濟增長而伴隨的服務類消費之于商品類比例的不斷上升,長久以來驅動網上瘋狂購買的價差因素正在不斷的縮小并趨于理性。此外,對電商進行納稅以加強監管的聲音亦一直持續。所有這些都將驅使線上和線下價差的接近。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則是,整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說形成規模壟斷后,大的電商企業的業務開始趨同、方向出現共振。比如阿里平臺起家,而后加大天貓B2C的比例,而京東則反其道而行之,其對于開放平臺建設已經推進多時;京東自建物流先阿里一步,而阿里則憑借2013年成立的菜鳥正在實現倉配體系的趕追。
換言之,隨著市場壟斷的加劇,這些電商面臨的挑戰則是趨同的:那就是在依靠線上推動業務強勁增長的動力已然不足,平臺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在下降,線下能力的欠缺成為共同短板。
而要知道,華爾街和資本市場想要繼續聽下去的絕對不會是這樣的故事,此時,選擇由線上鋪到線下,成為電商品牌尋找自己新的盈利增長點的必由之路。
左手線上、右手線下,從而侵占用戶生活的角角落落,成就一個O2O龐大商業帝國,這幾乎成為了所有電商巨頭的終極夢想。
這樣的設想是美好的。從邏輯上講,布局線下對于電商的價值至少將涵蓋以下方面,即建立體驗中心、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樹立品牌形象,倘若能夠在這三方面實現突破,那么無疑意味著阻礙電商業務高速向前的制擎被破除。
但實際情況極有可能會相當不易。無論是選擇自建線下資源還是一如當前的和線下既有實體進行聯手合作,這都是一件沒有任何經驗和參考借鑒的事情。
此外,發生在電商和線下零售之間這種大體量的合作,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消費路徑、物流、大數據的接通問題,還有雙方利益分配以及與生俱來的零售基因融合等一系列難題。
線上線下的結合將會帶來怎樣的效益,前景如何,我們只能等,等時間來給我們答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