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迷信品牌知名度
當代企業無一不將企業困惑的問題,然而這又是制定營銷和傳播方案的基礎。
顧客與企業間的認知鴻溝
品牌到底有多重要?最近我們展開了一次小規模的深度訪談。在調查中,我們以某個筆記本電腦品牌為背景,模擬了一個電腦購買的環境。當我們詢問消費者,這一品牌對他的重要性及對購買行為的影響時,受訪者常常發出這樣的回音:我們關心的只是自身需求,并按此標準來進行選擇,某某品牌跟我有何關系?
然而,當我們用同樣的問題去詢問該品牌的企業員工時,卻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回答。多數員工認為,自己的品牌在業界還是很有影響力的,能對客戶的購買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可見,顧客和企業在對品牌的認知上存在著明顯的鴻溝。這從一個側面解答了長期縈繞在人們心頭的一個困惑,即似乎企業和學者對品牌重要性的關注要遠大于消費者。這種現象說明,在商品極其豐富、產品質量很好的情況下,對于絕大多數實用型商品來說,企業和消費者對品牌重要性的認知存在著很大的非對稱性,對此必須有充分的認識。
這種對品牌理解的差異性,往往造成一個現象:企業非常在意并刻意強調自身品牌的知名度,消費者卻更關注自身的需要,并不會盲目追求某個品牌(少數高檔奢侈品除外)。這一道鴻溝橫亙在企業和市場之間,成為市場溝通和企業營銷實現的主要障礙。
如果企業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面對客戶時過于強調自身品牌的重要性,就會使得營銷方案抓不住要點、策劃沒有針對性、促銷效果不佳、市場溝通不暢。同時,這也是造成一些廣告策劃內容空泛、創意華而不實的病癥根源。一些營銷者過于強調創意、畫面和對品牌知名度的傳播,甚至完全沉浸在極端和偏執的自我意識里,忽視對需求本源及消費動機和購買行為的分析,完全不顧廣告與市場的關聯度、受眾的接受度及對產品促銷的作用。結果必然是,企業大把大把地燒錢卻收效甚微。看似聲名遠播,卻沒什么實際效果。
品牌認知的非對稱現象意味著,品牌對購買決策的作用是有限的,現代的消費者越來越自我;企業在營銷傳播中要強調客戶價值,即強調消費者會得到什么樣的利益,切不可過于自戀于自身品牌。只有這樣才能打動消費者,拉動銷售增長。
產品和服務才是立命之本
可見,如今企業盲目“燒錢”,沉浸于品牌知名度簡單傳播的做法已不足取。類似“羊、羊、羊,恒源祥”之類花錢混個耳熟的現象,難以產生品牌效應,更不會有太大的促銷效果。對于消費者來說,產品和服務才是最重要的,這永遠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
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類似的現象仍大量存在,成為現階段限制許多企業營銷發展的瓶頸。今年初,某經濟型酒店集團的品牌經理,大談在當前全球金融海嘯環境下,如何制定品牌傳播計劃和建立客戶品牌忠誠度。然而,她的方案卻沒有考慮到經濟連鎖型酒店的定位和特點。對于經濟型酒店來說,“金融海嘯的影響”這一前提是不成立的。{page_break}
首先,國際金融危機對國內旅行并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其次,一些企業壓縮差旅成本,由五星級酒店改為經濟型酒店,反而為國內經濟型酒店提供了巨大的商機。而最重要的是,她的方案沒有考慮到品牌認知的非對稱性,在實施方法、工具和手段上都存在諸多問題。對于經濟型酒店來說,人們選擇你的產品(或服務)與其說是由于品牌忠誠,不如說是出于對自身需要、產品性價比和服務的考量。無論你花多少錢去做廣告,也無論你的品牌知名度有多高,客戶也未必會“忠誠”于你的品牌,非你的酒店不住。客戶的真實想法可能是:不就是外出睡個覺嗎?選擇“如家”、“7天”、“錦江之星”、“漢庭”、“格林豪泰”,哪個不行?類似的酒店比比皆是,質量也都差不多,為什么一定要“忠誠”于某個酒店?所以,與其斥巨資去做廣告,建立品牌知名度,不如扎扎實實地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更人性化的網絡營銷模式。
在產品方面,該企業有一個很動人的口號:“五星級的大床和廁衛,招待所似的大堂。”企業就應該在這方面多下些工夫,將此理念貫徹到基層并做扎實。另外,該酒店原本有一條深得客戶好評的規定:每晚為老客戶免費提供一袋牛奶。遺憾的是,這項服務因“三鹿”事件而中斷了,應盡快恢復。相對于每晚近300元的房價來說,1元左右的牛奶太有講頭了:高蛋白、補鈣、幫助睡眠、有利健康、補充精力更好地工作……可以演繹出許多人文關懷和營銷故事。總之,設法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務,提高產品的性價比,這比廣告更重要。
在網絡營銷和信息服務方面,考慮到酒店入住客戶絕大多數是通過網上或電話預訂,企業識別客戶的方法也大多是通過手機號碼這一特點,可將原本計劃投放網絡廣告的錢,投入到網絡營銷和在線信息服務方面。例如:
◆做好搜索引擎營銷,讓有需求的客戶主動來找你,并能很方便地找到你。
◆做好數據庫營銷,精準識別每一個老客戶,展開個性化的營銷和服務。
◆做好Email/SNS營銷,主動聯系客戶,拉近與客戶之間的距離。
◆做好客戶參與和在線互動,提供差異化的DIY增值服務。例如,在網絡預訂中,讓客戶自行選擇樓層、朝向、房間及個人生活用品等。
◆在信息服務方面,提前24小時通過手機短信發送未來3天天氣預報,便于客戶整理行裝;提前8小時自動將酒店周邊地區導航簡圖發送到客戶手機,便于客戶尋找、入住;將樓層的寬帶網線改為無線上網設備,滿足客戶上網需求;每日定時向客戶的手機發送簡要新聞,解決外出人員終日奔波勞頓,無暇顧及周邊新聞的問題;主動識別老客戶(如歡迎提示、床頭巧克力等),讓他覺得受到了尊重、有面子,等等。
如果企業能扎扎實實地做好這些工作,客戶一旦再有出行需求,一定會習慣性地想到你的酒店。這種選擇并非出于企業的品牌知名度,而是出于對企業產品性價比認可和對卓越服務的情感依賴。這種建立在“習慣性依賴”基礎上的營銷模式,將會構筑起一條連接企業和市場的紐帶,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流。
讓顧客產生“習慣性依賴”
一方面,如今的消費者越來越自我,越來越“懶”,越來越講究方便、性價比和服務。{page_break}
另一方面,產品和營銷同質化趨勢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果一味地強調自己的品牌,勢必會造成公眾不領情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但如果企業能充分考慮到客戶利益并扎扎實實地做好產品,就能使客戶產生習慣性依賴。這種習慣性依賴的關系紐帶可以幫助企業粘住客戶,提升客戶的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 value)。
有人會說,“習慣性依賴”也是通過品牌反映在客戶腦海中的,實際上就是品牌忠誠。但我還是更愿意提倡前者,因為這促使企業在面對消費者或制定營銷傳播方案時,不再簡單強調甚至沉湎于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而是更加注重產品、服務和客戶利益,讓客戶得到更多的實惠。
20世紀60年代,大衛·奧格威指出:“品牌不是產品所固有的,而是與消費者對產品的感知屬性共有的。”品牌是企業通過長期努力在消費者頭腦中形成的綜合印象,而“品牌名”只是這種綜合印象的一個代表性符號。從這個意義上看,客戶不會盲目“忠誠”于某個品牌,他們追求的永遠都是自身利益和價值。
對于絕大多數實用型商品來說,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與其說是“品牌忠誠”,不如說是出于一種習慣和對方便、服務及性價比的追求。這是消費者基于企業產品或服務建立的習慣性思維,并非盲目崇拜。所以,未來的營銷實踐應該更多關注客戶的真實需求、產品質量、服務和客戶價值,使客戶對企業或產品的需求建立在方便、可信和習慣性依賴的基礎上。這種基于自身利益的習慣性依賴,就是最佳的“品牌形象”。只有建立這樣的“品牌形象”,企業才能持久地抓住客戶。同時,消費者也能得到更多的實惠。互利雙贏,通過客戶價值實現營銷價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