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人5招遠離辦公室“政治”
對于職場新人,如何看待“辦公室政治”,如何避免犯“政治”錯誤,對于經營好自己的職場生存環境,順利開展自己的職場生涯,非常重要。
態度——不排斥、不制造、不放大
剛進公司,職場新人想應該好好表現,于是處處積極,結果得罪了老同事。剛進公司,和一個老同事特別投緣,但他經常數落其他同事的不是,你不知不覺中也對其他同事產生了偏見。兩個領導有矛盾,而你負責的項目恰恰需要他們兩人的合作,作為公司新人,你左右為難,成了“夾心餅干”……職場里,“辦公室政治”無處不在。
“我們沒有必要刻意擔心會卷入‘政治斗爭’,但是也不要刻意制造‘政治斗爭’。”中華英才網職場專家劉興陽表示,職場人士要樂觀以對“辦公室政治”,它是職場生涯常見的生存狀態,考驗的是職場人士的應變能力、協調能力等。與其心懷排斥畏懼,不如放下所有的不屑和無奈勇敢面對。合理地處理,不僅會幫助你自己處理好人際關系,廣交朋友,還會讓上司對你刮目相看。
辦公室政治也是人際關系處理的一個方面,不要把它放大,作為職場中人,處理人際關系的良好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質之一。和大學里不同,職場中對于情商的要求會更高。
問題——自作聰明、厚此薄彼、口無遮攔
初入職場的新人,最容易遇到哪些“辦公室政治”呢?劉興陽指出,鋒芒畢露,遭老同事排擠;參與辦公室派系斗爭;不了解領導之間微妙關系而得罪領導,這是三種“易錯點”。
新員工的能力高于老員工時,容易導致老員工嫉妒,甚至排擠。換句話說就是你的能力并不能確保你在公司一定能平步青云。“職場新人進入新公司千萬不能自作聰明,首先應該了解公司的環境以及同事、上司的性格。即便你很有能力,也要擺低姿態,當然關鍵時刻也需要顯示自己的能力,讓別人覺得你是深藏不露。”劉興陽說。
其次,新人剛進公司,對公司的結構、流程等都不太了解,“這時厚此薄彼就很容易造成領導之間的誤會。”劉興陽說,“新進一家公司,不要刻意親近某一個領導,這樣很容易讓別的同事覺得你是某個領導的心腹,很可能會無意間得罪了其他領導。”
再次,職場如同江湖,每個人都在爭當“老大”,因而會形成不同的利益團體,也會形成明爭暗斗。這些人表面上顯露出來的好像是積極進取有很強的事業心,其實,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跟錯了派系,站錯了隊,絕對可以使你毫無立足之地。“初涉職場的人,不了解個中原委,還是別摻和,保持中立比較好。”
很多80后、90后的職場新人,說話心直口快,有時甚至口無遮攔,在別的同事對領導七嘴八舌的時候,加入其中,大發議論,這樣的話傳到別人耳朵里,自然對自己非常不好。還有一類新人,悶頭做事,和周圍人交流很少,時間長了,會給人一種孤立、不好相處的感覺,容易被邊緣化。
策略——對人禮貌、避免錯誤、積累專業
既然“辦公室政治”難以避免,那么職場新人身在其中,就應該調整好心態,優雅地參與,只要方法得當,完全可以使自己在客觀的斗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為自己爭取資源和機會。
中華英才網職場專家劉興陽建議:“第一,建立人際聯盟。即使不能成為朋友,也千萬不要變成敵人,保持基本禮貌是優雅的表現;第二,避免政治性錯誤。例如,對上司輕視傲慢、越級報告、公開挑戰公司的信仰等等;第三,小事求敗,大事求勝。如果事事都要占先,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策略性的求敗可以隱藏實力,以備更重要的時機之用;第四,累積專業實力,這才是最堅固的權利基礎。”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職場也是如此。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做任何事時要多長個心眼。職場新人要做大智若愚的人,即便觀察到一些敏感的信息,也要表現得很淡然,對于除工作以外的八卦話題,少說或者不說。比如有同事請你評價某位同事,或者公司的某項制度時,最好不要大發議論,不妨說“我平時沒怎么注意到”等,讓別人覺得你對此沒有興趣。
無意得罪領導親戚
小張應屆畢業來到一家私營廣告公司做文案,她個性比較活潑外向,才來半年就有不錯的業績。小張平時說話直來直去,給人毛毛躁躁的印象。有一天主任提醒她,小李是老板娘的親戚,得罪她可不好。小張感到很奇怪,自己只是在和同事聊天中,隨口說了幾句小李,這事主任怎么就知道了。不過小張很聰明,既然領導批評了,以后就多注意。從此,她在公司說話謹慎小心多了,對小李也是畢恭畢敬。
一些私營公司有家族關系存在,耳目較多,隨便議論別人,搞不好就得罪了“某些人”,隨時有走人的危險。所以來到一家新公司,首先要將人脈關系理順清楚;其次,在公司說話要有分寸,不要在背后議論同事或者領導,你無心的抱怨,可能就會讓別人牢記在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