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統領網絡虛擬社會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階層不斷分化,社會矛盾凸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滲透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了新型的網絡虛擬社會形態。當前,我國網民規模5億左右,互聯網已經成為公眾輿論的主要陣地之一。網絡使世界變平了:意愿表達扁平化、時空傳導無限化、身份認可虛擬化、溝通路徑多節點、互動關系平等化、社會價值多元化。這些特點使得網絡能夠將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匯在一起,形成“網絡輿論場”。因此有人將當今的網絡社交媒體比喻為舊時代的“市政大廳”和“工會會議”或者新時代的“咖啡館”。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網絡民意存在情緒化傾向,容易被操作和利用。如何應對網絡虛擬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統籌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的管理,已經成為政府官員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強化網絡虛擬社會管理需要采取以下對策:
一要轉變管理理念。網絡不是洪水猛獸,政府官員要深刻理解網絡傳播規律,正確認識網絡虛擬社會的新特點,努力消除“談網色變,避網燒身”的網絡恐懼癥。對于虛擬社會管理,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發展,也不能粗暴“封”“刪”、只堵不疏。中國古語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各級政府和社會管理者要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尊重網絡民意,并對網絡民意進行科學甄別,防止民意渠道被堵塞,也要防止被網絡民意所挾持。網絡虛擬社會平等開放、互聯互通、多節點、無國界的扁平結構特征,促使管理思想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孤立走向協調,從單一方式走向多樣手段相結合。
二要變革管理模式。虛擬社會作為一種多節點、多中心、虛擬化的新型社會形態,單靠政府很難有效管理。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意見領袖等不同社會力量的作用,將會使虛擬社會管理工作事半功倍。當前要按照“十二五”規劃,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變整治命令的思維為寓管理于服務之中,變政府包打天下為社會力量形成整合,變滅火為源頭治理的方式,變行政手段為法律、行政、經濟等綜合管理。政府部門要強化“責任”意識,勇于承擔責任,不逃避、不掩飾、不推諉,要有勇氣正視問題、直面民意,有效緩解危機事態,不讓不明真相的網民和別有用心的壞人有推波助瀾的可乘之機。要積極構建新型的多中心治理結構,推動政府、行業組織、虛擬社區管理員和網民之間通過協商與合作的方式解決各種矛盾與爭端,推進網絡虛擬社會自律。
三要創新工作方式。傳統社會管理方式中存在政府管理被動、反應速度較慢的特點,難以適應虛擬社會管理的要求,還可能導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虛擬社會管理從管理對象和運作方式上都更趨復雜,要求創新工作方式,借助網絡平臺引導民眾高效便捷知政、議政、參政,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要搭建政府與大眾快速溝通的網絡平臺,及時準確的向廣大網民公布政府相關事宜,讓民眾享有知情權,通過公開透明引導網絡輿論,通過“網絡問政”反映原生態網絡民意,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同時要與時俱進,利用新型載體如微博等,充分全面了解民意,實現問政于民。在對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中,要把握化解危機的“黃金三小時”規律,盡快使相關問題得到解決,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
四要完善管理機制。健全預警防范機制,通過設立網絡監察員隨時了解網絡動態,掌握網絡民意,及時處理網民普遍關注的事件和問題,預警防范網絡群體事件的“苗頭”。建立網絡輿情反應中心,提高對網絡輿情信息的匯集、分析技術,尤其是要注重利用信息技術對網絡輿情突發事件進行分析與預警等。積極開展網絡治理的研究,分群體、分階段對網民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研究,探索網絡輿論的形成機制及其擴散規律,共同解決網絡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要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及時全面掌握輿情,力爭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將客觀、準確的事實真相傳達給網民,正確疏導負面輿論。注重與“意見領袖”的溝通,發揮其在引導社會輿論向健康理性方向發展中的作用,聚同化異,扶正抑偏。要完善事故處理機制,勇于承擔事件的相關責任,緩解危機事態。建立網絡社會回應機制,如考慮建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還可以建立緊急狀態政府回應和介入的應急預案等。
五要加強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法治”建設。社會管理需要法治的文化和法治的“基因”,逐步形成以法治軌道來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共識。康德曾說過,大自然迫使人類加以解決的最重大問題,就是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會。法治的實施能夠使社會公眾感受公平和正義,由此形成對法律的尊重和對法治的信仰,從而自覺守法,結果是社會秩序更加穩定。當前要從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幾個方面共同推進,著力實現用法治統領網絡虛擬社會的建設與管理。要完善虛擬社會管理和互聯網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研究互聯網管理中的法律盲區,加強電子證據、虛擬財產、治理網絡犯罪、個人隱私保護等相關方面立法,為虛擬社會管理提供實在的法律約束機制。要把握虛擬社會特點及規律,認真貫徹執行《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不斷探索和創新執法模式。要做好虛擬社會司法工作,依法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凈化網絡環境,優化網絡生態,使網絡治理從“人治”走向“法治”。要扎實推進網絡普法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法制宣傳教育,創造條件方便群眾網絡維權,提高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的網絡法治意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