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鏈條”調控與供給側發力:房地產的底層邏輯之變
在我國房地產調控歷程中,曾有不少政策被稱為“史上最嚴”,但從實際力度上看,這些政策遠不及當下。
自去年8月“三條紅線”政策推出以來,我國的房地產調控又經歷了一輪持續加碼。疊加2017年以來的各項政策措施,使得當前的調控力度達到空前的水平。近些年房地產市場的“量增價穩”,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近年來的房地產調控有兩條清晰的邏輯線:在調控手段上,借助限購、限貸等措施對需求端進行抑制的同時,加大了土地、金融等供給側的改革;在調控范圍上,從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投資領域,逐漸延伸到二手房、租賃、城市更新,乃至物業管理等各個鏈條。
近日,青島、深圳、天津等城市中止了第二輪土地集中出讓,并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重新修訂交易規則。這即被認為是對土地供給側的改革“打補丁”。
調控思路的變化,既是樓市發展到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也深刻改變了房地產業的底層邏輯。有分析人士指出,過去多年來,我國主要依靠市場化手段解決住房供應不足的問題,如今則轉變為解決結構性供需矛盾,并化解以往過度市場化積累的風險。這也蘊含了行業定位的調整,以及整體調控目標的改變。
調控思路的變化,既是樓市發展到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也深刻改變了房地產業的底層邏輯。鄭迪坤 攝
兩條邏輯線
如火如荼的第二輪土地集中供應,近日陡然出現變數。青島、深圳、天津等城市陸續中止了土地集中出讓,但并未聲明具體原因。
與此同時,一份文件在坊間流傳,顯示自然資源部對部分集中供地城市作出新的部署,以期在增加供應的同時,更好地穩定地價。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個信源處證實了該文件,自然資源部提出了四點主要要求,其中包括“單宗地溢價率不得超過15%”、“達到上限后不得以競配建等方式增加實際地價”等。第一輪集中供地結束后,一些問題開始出現,這些措施被認為是“打補丁”。
集中供地政策于今年初正式推出,自然資源部選取了22個熱點城市進行試點,按照每年不超過三次的節奏,實施土地集中公告、集中出讓。在很多從業者看來,“零售改批發”的方式,是土地供給側的重大變革,其影響不亞于17年前的“8·31新政”。
在此之前,融資端的供給側改革早已展開。2020年8月,監管層根據剔除預收款的資產負債率、凈負債率、現金短債比等三條指標,為房企劃定“三條紅線”,并根據房企的踩線情況,實施四檔融資量化管理。當年年末,監管部門又根據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房地產貸款占比,對房貸實施“五檔”管理。
供給端調控的強化,被認為是近年來房地產調控的一條重要邏輯線。與需求管理相比,這些政策對投融資和拿地的影響更加直接,也能夠更好地控制金融和土地風險。
樓市調控的另一條邏輯在于,從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投資領域,逐漸延伸到二手房、租賃、城市更新等各個鏈條。
“租售并舉”的說法早在2014年就已提出,但近年來,對租賃行業的監管明顯升級。自蛋殼公寓于2020年出現爆雷以來,監管層就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加強對租賃市場的監管。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提出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明確了保障性租賃住房基礎制度和支持政策。7月,監管層以電視電話會的形式,對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做出部署。此后,多個城市提出租賃住房建設計劃,按照規劃,這一住房品類將大量推出,并會逐漸改變市場供應結構。
對二手房交易的監管同樣在加碼,除了以二手房交易為抓手,嚴控各地的學區房炒作外,近期不少城市在調整二手房交易指導價格,從而更好地規范交易,并穩定價格。與此同時,對二手房交易秩序的檢查和整頓也空前頻繁。
8月,調控之手伸向城市更新領域。住建部發布征求意見稿,強調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此舉也被認為是對此前政策的糾偏。
由此,當前的樓市調控政策不僅覆蓋供給和需求兩端,而且延伸至全鏈條,其力度和廣度都堪稱前所未有。
重構房地產
在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這種變化的背后,是房地產市場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要求。
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過去多年來,房地產作為市場化改革最充分的行業之一,以市場化為主的方式基本解決了國民住房保障的巨大歷史欠賬,對中國城市建設與地方財政的貢獻亦是功不可沒,多年來已然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行業。
業界公認的一個時間節點在于,2014年前后,我國住房從供不應求過渡到供需平衡的階段,市場也開始表現為結構性供需錯位。
但與此同時,一些地方的經濟增長對房地產業形成了過度依賴,主要表現為“土地財政”、“房地產財政”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的問題,“以無限推高房價與地價形成新的住房結構化矛盾的同時,也導致了資源向房地產行業的過度聚集,并累積了巨大的金融風險。”
今年以來,部分房企出現債務違約,便暴露出這種金融風險。北京某上市房企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其中雖有政策調控的倒逼作用,但即使拋開這一因素,一些房企的財務模型也相對脆弱,難以抵御正常的市場波動。
柏文喜認為,從中長期宏觀政策選擇的角度,不再以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抓手,而以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和“房住不炒”作為目標,有效解決住房結構性矛盾,就成為“雙循環”模式下的必然選擇,也是防范涉房風險“灰犀牛”、保證經濟平穩運行的題中應有之義。
由此,房地產業的底層邏輯,就從依靠市場化手段解決住房供應不足的問題,轉變為解決結構性供需矛盾,并化解以往過度市場化積累的風險。“去年下半年以來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出臺,乃至對原有政策的查缺補漏,都反映了行業底層邏輯和行業定位的變化。”
事實上,在監管部門的“口袋”中,可供選擇的調控工具越來越豐富,政策組合也趨于多樣化。前述房企人士認為,近些年房地產市場交易保持高水平,但價格總體平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調控政策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自然資源部下屬某機構相關負責人還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除了與政策制定直接相關的部門外,近年來,公安、網信等部門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市場秩序的整治中,體現出執行層面的強化。
他強調,這種變化十分重要,因為只有執行到位,政策背后的理念才會逐漸深入人心。以往很多調控政策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即在于政策的反復,以及執行中的大量漏洞。
“現在基本沒有人對政策松綁抱有幻想了。”該人士表示,現階段,調控政策只會“打補丁”或糾偏,但總體思路和調控目標不會發生變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