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困局難敵牌照誘惑 “老玩家”利得獨立申請公募
私募基金謀求公募基金牌照的野心未減。
10月9日,證監會官網顯示,利得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得資本”)、蘇州海匯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海匯”)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處于接收材料狀態。
工商資料顯示,利得資本成立于2009年11月,由利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得科技”)全資控股。2014年5月,利得資本獲得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
事實上,“利得系”已經是公募市場的老玩家了。2014年10月,利得科技(曾用名為上海利得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收購了原紐銀梅隆西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9%的股權,同時該公司更名為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目前,西部利得基金由利得科技持股49%,西部證券持股51%。
“早就有設立公募基金這個計劃了。”10月10日,一位接近利得資本的有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此次再度申請公募牌照,無疑是利得資本的“全牌照”金融集團計劃,再進一步。
牌照擴張之路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利得集團目前有基金銷售、基金子公司、公募基金、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私募證券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和其他類投資)及香港1號券商、香港9號資產管理多張金融牌照。
“參考利得的布局,既有參股西部利得,還是要獨立申請公募,應該還是有一個做金融集團的夢想吧。”北京某資深基金行業人士表示。
事實上,早在2013年至2014年,利得連下兩城入股華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子公司上海華富利得資產管理公司以及西部利得基金,分別取得基金子公司和公募基金牌照后,同時也有風聲稱其下一步瞄準了券商牌照。
因此,外界早有猜測其收攏金融牌照的意圖。
不過,利得的這塊券商牌照最終通過香港1號牌照實現。2018年10月8日,利得證券(香港)有限公司獲得香港證監會批準,簽發第一類證券交易牌照。
不僅如此,2013年,利得也介入了當時正火熱的互聯網金融市場。
據利得集團官網信息,2013年利得成立了互聯網金融事業部,同時2014年利得互聯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成立,并推出了移動互聯網金融平臺“天生我財”、互聯網理財產品“利得寶”等等。
隨著牌照擴張,利得也變身為利得金融服務集團。
不過雖然盤子做大,但利得仍不時有違規行為出現。譬如2017年,利得資本在證監會2017年私募基金專項檢查執法中被查出相關問題,因此證監會對其采取行政監管措施。
去年,利得基金銷售公司被基金業協會暫停私募基金募集業務6個月,原因即是其存在從業人員有獎銷售私募基金的情況以及與無基金銷售資質機構合作,公開宣傳推介私募基金產品的違規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與利得資本共同申請設立公募基金的蘇州海匯,則是利得科技的股東之一,不過持股比例并未公開。蘇州海匯的控股股東則是A股上市公司*ST新海(002089.SZ)。
同樣,上市公司晨鳴紙業(000488.SZ)亦是利得科技的股東。二者入股利得科技均在2015年1月完成股權變更登記。
“私募基金轉公募,還是看重公募基金的牌照含金量。”前述北京公募行業人士指出,“但申請公募牌照的機構很多,能否如愿依舊不好說。”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今年以來還有程丹倩以及北京金華盛開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等申請設立的富華玖創基金以及李永飛、王素文等申請的景澤基金已經被證監會接收材料,二者目前已收到補正通知。
此前也已經有多家私募機構轉戰公募,其中不乏有規模較大的公司,如鵬揚、朱雀等等。
“私募轉公募這一趨勢主要源于三點,第一,這些轉戰的公司,多數產品業績已經遇到瓶頸,私募領域競爭十分激烈,只有金字塔端的少數機構能夠獲得的盈利;第二,公募基金公司涉及的領域也比較廣,比如公募基金、專戶產品、基金子公司等等,能夠在繼續類似私募業務的同時,發展公募業務;第三,最近幾年二級市場比較難做,公募基金征收管理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旱澇保收。”格上財富研究員張婷表示。
新公募破局困境不易
正如業內人士擔憂,“私轉公”的困境也依然存在。此前凱石基金的首只公募產品面臨清盤風險,就在行業內掀起不小風波。
“私轉公”后新公募如何破局,也是一個關鍵問題。
“其實本質還是一個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與是否是私轉公關聯不大。”滬上某公募基金資深分析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新設公募基金還是要有充分的準備,生存方面包括團隊建設,包括足夠的運營資金,保證在實現盈虧平衡之前能夠平穩運行。發展方面,取決于公司領頭人的戰略眼光,人才的挖掘與培養。”前述北京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該人士亦指出,“類似睿遠基金、鵬揚基金等公司都有對主動權益或者固收產品的側重,并在市場上已經形成一定影響力,新公司亦可以通過發展自己的特色來實現進一步的壯大。”
從數據來看,鵬揚基金2018年年末非貨幣基金規模排名在第52位,排名較2017年年末上升了32位,其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也從2017年的37.98億元逐步增至2018年年末的221.03億元。
“其實私募轉公募還存在一定壁壘,比如最重要的資本問題。公募基金公司的注冊資本通常在1個億左右,有的公司資本不夠雄厚,限制了招聘優秀人才以及擴大產品線的力度,導致人員以及產品數量較少。”張婷指出。
除此之外,在客戶群體上的差異以及產品上的限制,同樣也會帶來或多或少的“水土不服”。
“公募業務很多投資范圍是受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會約束產品投資策略以及產品類型的多樣性;而且,公募和私募的客戶群體是不同的,這些私募機構在之前積累的客戶和口碑不一定會很好的轉移到公募領域,會面臨一定的客戶來源問題。”張婷表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