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丨資本退潮下影視公司的出路:從股權結構與創始人說起
賀泓源/文
來路預示著出路,對人如此,公司亦是。
大潮過后,水落石出。上市影視公司們,逐漸露出了底牌,最核心基本面,是股權結構,公司實際控股人是誰。在講求“情緒”的相對小行業,這一特質,甚至被放大。
最穩健如華策影視,創始人趙依芳之前是體制內官員,實干、靠譜,是業內對她的評價,背面是,不太懂資本操作。硬生生錯過了最好的套現潮,無數人可惜。
她看起來無所謂,繼續做著事。華策更像一個機構,創始人搭臺,藝術人登臺。精于政策的體制內經歷,無形中為華策規避大量風險。
慈文傳媒創始人馬中駿,更像個藝術家,先鋒話劇出身,待人真誠。慈文傳媒推出大量優秀作品,風頭一時無兩。他治下的慈文,像是個大型工作室、造夢場。
藝術家不一定要懂商業,何況風波詭異的資本市場,但董事長必須要懂。為解股權質押之困,馬中駿讓出了慈文實控人身份,江西國資華章投資入局。算是有了好收場,華章看上了慈文還不錯的基本面:內容生產能力。
華章投資總經理、慈文新董事長吳衛東曾告訴筆者,看了200家影視公司,最終決定慈文。但他也強調國資的規范性,對慈文,是一場變化。
靠藝人起家的唐德影視,最終也困在了藝人上。當下,曾經的股東大明星范冰冰多方嘗試復出,為挽回因藝人無法播出的損失,唐德投錢宣布重拍《贏天下》。風險總比風光來得刻骨銘心。
走藝人路線本身就風險重重。影視行業重心在于核心人士,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等,其他皆為服務商。演員,是其中的最快銷品,轟轟烈烈,一閃而過。當然,唐德也畢竟風光過。
還有一些公司,因利而來。曾經的影視行業,政策支持,資本大開,灰色橫行。但一切都變得太快,成為過往云煙。退市的退市,失蹤的失蹤。時也,勢也,失也。
成年人的故事,在泡沫破滅后才剛剛開始。華策、慈文如今相當穩健,前者賬上趴了30多億現金,后者預計將會有超過20億元資金投入,背后原因均系還不錯的基本面。收購克頓后,華策工業化道路再進一步,慈文吸引到靠譜國資。與慈文乃至其他影視上市公司相比,華策更像一個商業機構,不一定有造夢場的剎那風光,也少了跌落風險。其他影視公司,則在潮落后,或多或少接受離場局面。
問題在哪?影視行業缺乏工業化,光景好時,大量“作坊”化身公司,乃至上市公司,氣候變幻中,“作坊”們根本無力面對資本規模化要求,乃至基本生存都成問題。
更核心問題在于,影視行業缺乏長鏈市場,回收成本依賴視頻平臺,再末端是觀眾一時情緒、喜好,社會風潮無常,這一模式無異于靠天吃飯。個別藝術家捕捉社會情緒帶來高商業價值作品,靈感靠譜嗎?可能靠譜,但資本經不起反復折騰,況且,靈感不常有。
另一個問題,是資本的瘋狂。為何熱愛自由的藝術家們,紛紛追求上市,接受束縛,慘敗告終?是不切實際的欲望,背后為瘋狂的大環境。
好消息是,事情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華策在長鏈布局已經有所成果,“強監管”下,影視行業亂象正在解決。退潮后,產業逐步回歸應有尺度。
影視公司追逐情緒,需要自由、包容,可以小而美,也可以規模化,關鍵是成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被外界所扭曲。
我們可能需要一個更規范的影視行業,更完善的金融產業,以及,更從容的社會氛圍。
影視行業產值不大,但關乎人心,這是意義所在。希望,所有公司、創始人、從業者,都有個干凈、坦蕩的未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