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藥企“眾生相”:先聲藥業上市破發跌近20%
10月27日,先聲藥業集團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股份代號:2096.HK)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先聲藥業此次全球發售2.61億股,募集資金凈額預計約為33.9億港元。
這是繼2013年從納斯達克私有化之后,先聲藥業再次“征戰”資本市場,但首日表現卻不盡理想:開盤即下跌,盤中一度跌逾25%,截至收盤,先聲報收10.98港元/每股,跌幅19.85%。
先聲此前由于引入了包括高瓴資本在內的七名基石投資者而備受關注,其他包括江北產投旗下高新、深創投旗下紅土、清池資本、奧博資本、銳智資本、Jericho Funds。
據其招股書,先聲藥業從事藥品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目前主要從事仿制藥業務,主要在腫瘤疾病(包括細胞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有多種產品組合。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藥品銷售收入計,上述三大治療領域2019年合計占中國藥品市場的24.7%,2015年到2019年的增長速度快于整體中國醫藥行業增速,預計這一趨勢在未來幾年將總體延續。
雖然首日不利,但在2007年,先聲藥業曾作為當時中國第一家生物和化學制藥公司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之后出于長期在美股被低估值的局面,2013年先聲私有化,從納斯達克退市。
2017年至2020年,先聲營收由2017年的人民幣38.68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50.37億元,年復合增長為14.1%。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由2017年的5.5%上升至2019年的14.2%,2020年上半年達23.6%。
在先聲藥業目前的產品組合中,10種主要產品(包括七種仿制藥、兩種一類創新藥及一種改良型新藥)的銷售分別占截至2017年、2018年及2019年12月31日年度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六個月總收入的85.1%、83.0%、81.9%及78.9%。包括恩度(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必存(依達拉奉注射液)等。
近年來先聲不斷擴大對外合作。2020年,新獲批上市兩款創新藥產品:與BMS合作開發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生物藥恩瑞舒?(阿巴西普注射液)和自主研發的腦卒中神經保護治療新藥先必新?(依達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濃溶液)。
先聲與康寧杰瑞、思路迪邁醫藥補充合作協議,獲得一種可皮下注射PD-L1抑制劑KN035在中國的腫瘤適應癥獨家商業化權益。
先聲藥業方面稱:“我們此次在港交所上市募集資金的主要目的是:重點治療領域在研產品的研發,加強銷售及營銷能力,投資擁有重大的商業價值以及有望解決未滿足的醫療需求的醫藥或生物技術公司,從而拓寬產品組合,償還貸款等用途。”
港股醫藥企業“眾生相”
自港交所新規以來,香港成為眾多中國生物醫藥公司“征戰”資本市場的新選擇。
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倫稱,“自2018年香港交易所推出第18A章,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以來,香港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更稱“展望未來5年至10年,香港可望成為全球最大生物科技新股集資市場”。
百濟神州和信達生物成為最先兩家通過第18A章上市之后而獲納入了港股通的公司。“這不僅是企業在發展進程中的里程碑,也意味著香港交易所生物科技生態圈的發展更趨于成熟。”
據港交所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港交所共迎來21家18A醫療健康公司在香港上市,集資額達536億港元。這21家公司自首次公開招股以來股價平均上漲了61%,較2020年年初平均增長了36%。2018年第18A章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2.7億港元,2020年首九個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到16億港元。
百奧財富基金管理合伙人黃一緋近日在《香港交易所與生物科技》第四期撰文稱,從兩個根本的驅動因素來看,持續增長的新企業數量和全球資產配置的需求,有助于達成上述李小加的目標。
“美國是目前最大的生物科技IPO市場。過去五年中,年均約有45個生物科技企業IPO,募資總額約50億美元。如果同樣要在香港交易所籌集50億美元,即相當于IPO時總市值約200億美元(假設平均上市發行量為25%),我們能否期望未來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達到這一規模呢?”
從深層次上講,市值反映一個企業的收入和盈利潛力。對于醫藥健康企業,這最終來源于個人的醫療健康需求和支付意愿。大部分投資者都理解醫藥健康行業是防御性的,即:個人的健康與經濟周期關聯性不高。要特別注意的是,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的醫藥健康行業具有獨特的增長維度——隨著各國建設或現代化升級醫院和治療基礎設施,將帶來各年齡段人群對醫療服務和產品的消費普遍增加。
事實上在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中,診斷和治療遠未飽和,而產品和服務的短缺將會持續不斷地催生新的企業。因此,新興市場醫藥健康板塊表現出獨特的、極具吸引力的防御性增長特性,這一點與成熟市場截然不同。
黃一緋認為,中國的醫藥健康行業已經明確呈現出防御性增長的態勢。目前,美國市場醫藥健康板塊總市值為5.5萬億美元,中國市場醫藥健康板塊總市值約為1.5萬億美元(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企業約4500億美元,再加上中國境內上市的企業約1萬億美元的市值)。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之多,尚處于市場發展的早期。
2009年香港交易所迎來第一個大型醫藥IPO之時,香港交易所的醫藥健康板塊總市值僅為50億美元,自此之后,香港交易所以中國企業為主,已經創造出超過4000億美元的新增醫藥健康板塊市值。
從另一面看,國際投資者缺乏可投資的防御性增長資產。從技術層面上講,國際投資者只能投資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企業和港股通(滬、深)名單里的境內上市企業。這只相當于約5000億美元的中國醫藥健康板塊的可投資市值,還不及強生和GSK兩家企業市值之和。
“全球資產配置的需求已經形成對中國高質量醫藥健康企業的強烈關注,而且這一意愿還會不斷強化。與其他科技公司不同,大多數中國醫藥健康企業并不選擇美國上市,因此這不是美國與香港交易所之間的競爭。香港交易所開辟了一條全新途徑來有效滿足中國醫藥健康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這也是全球投資者布局極具吸引力的中國醫藥健康投資板塊的獨一平臺。這一專屬的醫藥健康板塊資本池最終必將吸引更多中國(甚至全球)的醫藥健康企業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