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亮談“碳中和”:提供新的市場空間和成長杠桿
國壽投資投資總監(jiān)王東亮在發(fā)言中表示,“碳中和”的大勢給大家?guī)碛^測各個行業(yè)的新視角與方法論,但具體投資策略的厘定與投資能力建設再到投資項目的實質性判斷,僅僅具備認知視角或方法論顯然是不夠的。
“合理的執(zhí)行路徑是把這一新的投資視角或投資線索,用‘交叉驗證’的方式應用到各自擅長的優(yōu)勢行業(yè)領域,形成有機的投資生態(tài)互動體系,方能避免浮華泡沫,創(chuàng)造真正的投資價值。”王東亮說。
王東亮主要關注物流供應鏈與新基建等領域投資,他的分享首先圍繞“碳中和”和ESG如何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展開。
他認為,在制定投資策略時,如果只是以大趨勢或方法論“包裝自己”顯然是不夠的。碳中和視角幾乎可以涵蓋輻射所有熱門投資行業(yè),但是這一視角或方法論必須與“垂直應用場景”做到真正的有機結合。
同時,股權投資在做項目決策時會考量市場空間、行業(yè)格局、發(fā)展動力等核心要素。從標的企業(yè)價值評估的角度,“碳中和”也可以作為新的市場空間或成長驅動因素與杠桿,在企業(yè)價值的具體的投資分析中充分結合這一動因。
“具體而言,我們還是要把這個大勢與自身最擅長的投資領域的結合進行實質性思考,才能實現真正可執(zhí)行的投資策略與投資路徑,這是一個通過定義投資范圍與投資體系‘明道’的過程。”王東亮舉例說,他個人在過去幾年主要關注物流供應鏈與新基建的投資,物流供應鏈的各個細分領域往往都是碳中和需求側的重要場景,如城配新能源商用車或長途無人駕駛等領域;而近年來新基建的代表IDC行業(yè),作為最大的能源消耗場景之一,必然也可以從綠電供給側提供新的投資維度與具體的投資機會。
也就是說,方法論或視野只有通過投資實踐得到印證,并在不同領域的投資中的到交叉驗證、甚至為被投項目構建出生態(tài)互動系統(tǒng),互相提供增值服務,才是可以作為具有實操價值的投資策略發(fā)揮價值。
當前國內的另類投資市場上,不乏管理人將業(yè)務領域從早年的專注股權投資拓展到包括股權投資、不動產、基礎設施在內的多元化資產管理。王東亮的另一大分享,即是討論PE/VC多元業(yè)務實踐經驗在“碳中和”相關資產投資進行應用的可能。
“是不是PE/VC在基礎設施里面沒有機會?我們不這么認為。新能源必然在供給側形成大量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如太陽能風能相關的各類資產包。我們的一個方法是把PE投資與基礎設施投資充分結合,從主動管理、主動孵化的形式去扶持新基建的資產管理平臺或資產管理人及相關技術工具。”他舉例說,過往幾年很多物流地產平臺與互聯(lián)網數據中心平臺的投資實踐,可以無縫應用在新能源資產設施的投資體系。一些新基礎設施資產逐漸形成可觀測追溯的收益風險特征,并進入機構投資人的可配置視野,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里面必然產生很多PE與基礎設施結合投資的優(yōu)質機會。
“希望大家一起合作培育‘碳中和’下的新資產、新機會。特別是在交叉驗證的基礎上形成投資洞見、為投資人創(chuàng)造投資價值與財務回報。”在王東亮看來,加上適當的碳交易金融杠桿,一個嶄新的市場才剛剛開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