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綁“價”衣食行 中國打響價格保衛戰
一年間,100元少買了30個蘋果。一年間,100元少買了90枚雞蛋。一年間,100元少買了12斤大蒜。
中國各地,從黃豆到黃金,從麥當勞漢堡包到汽車燃油,從蘋果到雞蛋價格都在上漲。悲觀的人連“都是浮云”都說不出口了,樂觀的人只說在等待下一個幽默的新詞出現,但不論是農民還是白領,小商販還是大老板,所有人都開始低頭攥緊自己的錢袋。
當牽動全球金融市場心弦的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最終落定,美元的洪流沖來,意味著生活成本給你我的壓力還會繼續加大,但僅僅半個月之后,中國政府就迅速做出反應,令外界驚訝。
就在前天,價格調控監管工作,穩定市場價格,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一場反通貨膨脹保衛戰正在打響。
一朵棉花焐熱服裝價
“去年賣35元,今年賣53元。賣得貴了,掙得卻少了。”愈演愈烈的服裝價格上漲,已讓不少從事服裝生意的人舉步維艱。錢越花越多,衣服卻越買越少,服裝的高價格也讓飽受CPI上漲之苦的老百姓叫苦不迭。
消費者:不打折不進商場
事實上,受漲價直接影響的還是消費者。白領胡小姐月薪3500元,之前穿衣原則是“只要是對的,貴一點也能接受”。不過現在,她成了不打折堅決不進商場的人了,不然真是衣服貴得都穿不起。
胡小姐說,前兩天在中友看上一件ONLY的羽絨服,款式和去年她買的一件差不多。沒想到,去年買時560元,今年一看標價790元,漲了200多元。去年看上的2500元b+ab的長款羽絨服,今年愣是漲到了3000多元。“這要是去年的價格,還能咬咬牙,現在這價兒,一個月工資只夠買一件羽絨服的,買了就得餓肚子了。”
商戶:一下就漲了20%
“干了五六年服裝,頭一年感覺這么慘!”郝曉麗在北京動物園聚龍服裝市場經營男女休閑裝,說起現在的經營狀況滿是苦水,以前這里人頭攢動,每天都里三層外三層地擠滿了拿貨的客人,忙都忙不過來。自從10月服裝開始漲價以來,以前忙碌的景象沒有了。雖然還是有很多人在攤位前挑選,可多半是看得多買得少,尤其是問過價格后,兩三百元一件的棉服,更是讓大家擺擺手就走人了。
郝曉麗說,雖然每年的服裝價格都會有小幅的上漲,但今年一下子就漲了20%。“進的上千件冬裝,有一半還在攤兒上積壓著呢!”郝曉麗言語中透著無奈。
批發商:每米棉布漲1元多
深圳市文可兒服飾貿易商行專門從事服裝現貨批發業務,近一個多月來的批發價格不斷上漲,令他們接到了不少客戶的議價。
該商行的文如意經理告訴記者,最近接到的客戶電話,無一例外的都會問到價格又漲了多少?還會再漲多少?文經理告訴記者,就拿一件三層棉的純棉上衣來說,一層要耗費2米左右的布料,三層棉等于一件衣服就要6米的料。以現在漲價速度來看,每米棉布的價錢就漲了1元多,乘6米就差不多10元了。我們批發來的價格都漲了10元,就別說賣給下游的零售商了。
人民幣升值前后出口成衣利潤對比
升值前
9月1日出口一件15美元的成衣,折合人民幣102元
升值后
11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6.6450:
算賬
同樣一件價值的成衣,折合人民幣只有99元,白白蒸發掉了3元的成本
出口一萬件,損失就是3萬元
專家解析
出口效益減少 損失轉嫁到國內市場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王軍教授表示,美元的持續貶值是造成以美元為貨幣單位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也是國際棉花價格走勢趨強的重要原因。人民幣被升值后,當一些專門從事出口貿易的廠家,在出口的過程中獲取的經濟效益逐漸降低時,他們便將失去的經濟損失轉嫁到國內市場。
在廣州一些服裝加工廠囤積了上萬件原本用于出口的服裝,有的甚至高達幾十萬件。如果這上萬件成衣繼續出口,損失幾十萬是在所難免的。于是,這些大批積壓的出口成衣,原來的價格+由于匯率變化產生的利潤損失,就造成了目前國內服裝價格上漲的現狀。{page_break}
美元綁“價”·菜
一棵白菜“吃”了我的錢
住在北京朝陽區勁松的老秦愛記賬,每天蘿卜白菜,哪怕只是買一斤都得在日記本上記一筆。近日,老秦閑來無事算了筆賬,結果讓他吃了一驚。
老秦指著去年11月份的賬目說,去年綠葉菜也就2塊錢,今年都漲了五六毛錢。這樣算下來,一家五口人原來一頓飯20塊錢,今年至少25元才能拿下。
“這一年下來,光吃飯就多支出五六千塊。”老秦嘆了口氣說,真不知道這錢到底讓誰給“搶”去了。
菜農:漲的錢不夠填牙縫
老秦的質疑,讓來自蔬菜之鄉山東壽光的菜農馬文杰感同身受。
“菜價天天漲,但我們種菜的卻一點好處都沒撈著”,馬師傅說,從菜園到菜籃,往往要經歷菜農、菜販、批發市場、零售商幾大環節,每道環節都想利潤最大化,價格自然也就漲了起來。
拿西紅柿來說,在壽光的收購價是0.8元/公斤,這個價格雖然比往年要高些,但從年初開始,種子、肥料和農藥的價格都在上漲,僅種植成本比去年就要高出兩三成,用老馬的話說,這點兒漲幅還真不夠填“牙縫”的。不過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來到北京的這批蔬菜,到了新發地市場身價就翻了小一倍,賣到1.5元/公斤。
商販:確實賺了但不是大頭
“我們確實賺了點兒錢,但也不是占大頭兒的”,同樣的問題,在菜販郭凱那里又得到了不一樣的解讀,老郭打了個比方,他說菜農賣到兩元錢一斤時,下一級菜販會在菜場上每斤加價一塊五。而菜價下跌到一元一斤時,經過菜販子幾次倒手,賣出去時每斤還是要加一元五角。
“菜價無論大漲還是大跌,利潤永遠有保證的是菜販,種菜的和消費者是占不到便宜的。”老郭說,這就是他們為什么能賺到錢的秘密。“運輸成本在漲、攤位費在漲,菜價能不漲嗎?”郭凱說,其實他們也沒在這場提價中賺多少。
市場:把怨氣都拋給美國
這波蔬菜漲價潮到底幅度有多大?北京新發地市場統計部的數字或許能說明些問題。從10月23日至29日這一周,新發地蔬菜加權平均價是小幅下降,但與去年同期相比,漲了50%左右。
但對于海鮮價格的飆漲,商戶干脆一股腦把怨氣都拋給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專營進口海鮮的陳先生說,進口海鮮都是從國外直接進貨,一般都采用美元計價,最終再用人民幣或美元直接結算。
專家解析
菜價上揚美元是罪魁禍首
到底是誰推漲了蔬菜和海鮮價格呢?壽光樂百家蔬菜配送公司的呂文國也把罪魁禍首的帽子扣給了美元,因為美國瘋狂印鈔,導致國際國內油價上漲,運費上揚。
“現在壽光的菜農都知道美國搞得全球通脹了”,中國蔬菜網壽光辦公室市場部的李孝闊也感慨道,就連大棚薄膜一公斤也漲了十幾塊錢。從肥料、農藥、種子到人工費,整個產業鏈被美元逼得噌噌漲。
呂文國也表示,整個壽光市場上有近八成的蔬菜種子是從國外進口的,中間商的批發價格大部分都上漲了,以西紅柿種子為例,進口價格上漲了40%~50%。化肥與去年同期相比也漲了40%。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也表示,中國是農產品消費大國,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高,因此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上漲對國內價格的上漲起了促進作用。
美元綁“價”·食
一顆大豆“逗”翻食用油
1個月以來,食用油的價格可謂坐上了一輛上行的過山車。不僅大豆油原料每噸破萬,就連老百姓購買的桶裝食用油都出現了全面上漲。勞累、憂心、期盼,各種情緒牽動著食用油這輛過山車里的每個人。
超市:貨沒上架就遭搶了
10月底,對于在某外資超市糧油部工作的李晶來說是一段忙碌的日子。補貨、換價簽,10月的最后幾天,他連夢里面都是黃澄澄的油。
10月的最后幾天下午的時候,李晶大多會拉著平板拖車,為各種品牌的食用油忙著補貨,最忙的一天就補了4次貨。有時候,拖車剛進入賣場,還沒來得及往貨架上碼,就被顧客拿走了幾箱。
批發商:10來天賺5萬元
在這場食用油調價風波中,比起李晶的勞力,更為鬧心的是在喬莊市場做糧油生意的宋軍。這一個月以來,囤油還是不囤,出貨還是不出,漲價還是不漲,讓這個已經40多歲的東北大漢,每天一睜眼就煙不離手。
宋軍中秋前進了一批金龍魚的油,本來想賣完就開始囤今年的新大米。沒想到油剛到手3天,食用油的價格就開始瘋漲。10月中旬這10來天,他一共凈賺5萬元。這個金額對于他這樣的中型批發商來說,基本是2個月左右的進項。
企業:原料價格上漲太快
10月22日前后,金龍魚部分油品的漲價幅度接近20%。隨后,福臨門也上調了調和油的價格,漲幅約在10%左右。對于漲價,益海方面表示,是國際原料價格上漲太快,企業無法承受的無奈之舉。{page_break}
專家解析
美豆價格飆升是主因
北京一專業糧油批發市場信息中心主任劉敬亮認為,此次食用油價格上漲,除了受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帶動、大豆收購價上調之外,售價相對較低的棕櫚油也由于天氣轉冷,無法再替代大豆油在市場上銷售,但最主要的原因仍舊是進口成本上漲。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國際機構將手中的美元變為可以升值的大宗期貨商品來保值,進一步刺激了炒作。商家炒作美豆,保證了手中資金的購買力不會因為美元的貶值而縮水。
美元綁“價”·行
一滴油引發全球通脹
市民楊林的老家在天津,幾乎他每個月都要開車回家看看父母。而自從去年11月國內成品油價格大幅提高之后,楊林回家的時候就多了一項任務:加油。“人家說不同地區的油品不一樣,不能混著用。可是沒辦法啊,油價在這兒擺著,不想想省錢的招兒,行嗎?我只能是一箱油見底以后再加新的,盡量混得少一些吧。”楊林也心疼自己的愛車。
傳美元增發 油價就漲了
楊林的煩惱從10月26日起更深了。當天零時起,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北京市場93號汽油的價格每升上調0.18元,又回到了歷史最高的每升6.92元。
而埋頭尋找便宜加油站的楊林沒留意的是,漲價前后那幾天,大洋彼岸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已經印好了六千億美元的鈔票,正揚言往市場上投,國際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則已經“被嚇得”連漲了好幾天。
美元走低油價必漲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教授指出,由于國際油價采用美元結算,美元走低,油價必然上漲,盡管業內認為影響油價的因素還有經濟走勢、市場投機等,但這一輪的油價上漲,主因絕對是美元的貶值。
董秀成表示,國際油價飛漲,對我們的影響不僅是成品油價格的上調,由于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和工業原料,高企的油價也將推動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上漲,而PPI的上漲最終將傳導到消費價格指數(CPI),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帶來巨大的通脹壓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