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新經濟的崛起
雖然只有五六年的發展時間,但某種程度上,“雙十一”電商購物節已經足以寫入中國經濟發展史。2013年11月11日當天,天貓總交易額達到350億元,京東、易迅、蘇寧等大型電商也創下交易額新紀錄。350億元是什么概念,作為購物天堂的香港一個月的總銷售額不過300多億元。這個份額隨著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擴大還將持續擴大。在這一天,從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到鄉村小鎮,無數人守候在電腦前,提前給支付寶充好值,選好心水的商品,只等凌晨一到,就開始點擊鼠標,開啟瘋狂購物模式。在經濟總體下行的大環境里,“雙十一”是一抹不多見的亮色。
近年來,由民間自發形成的全民性定期狂歡最明顯的有三個例子,除了“雙十一”電商狂歡,還有每年除夕的春節聯歡晚會,再加上每年國慶的旅游黃金周。這三個狂歡節象征著中國當代經濟生活的三種繁榮:文化娛樂經濟的繁榮,旅游經濟的繁榮,以及互聯網經濟的繁榮。在某種程度上,它們都象征著新經濟。所以,馬云說,“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信號,反映新經濟的崛起”,這話是有其道理的。
盡管“雙十一”電商購物狂歡節象征意義不凡,但其弊端仍難被人無視。以節日進行促銷,這種做法雖然會提高銷售量,但是也對電商商家運營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意難做了”現在是很多商家的共識。對很多中小商家來說,實際上促銷力度越大,對于他們影響就越大,電商運營成本就會越高,商業瓶頸已經凸顯。
很多人都以為電商的運營成本更低,但如果整體考慮物流以及管理等綜合成本,對于賣家而言,目前多數電商平臺的運營成本甚至比線下還要稍高一點。一些中小賣家為了促進自己的銷售額,不但降低了平常商品的利潤,而且紛紛參與電商平臺的各種廣告接口,理論上這是一種薄利多銷宣傳手段,但實際上如果測算不當,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則極有可能造成虧損,往往會形成“賠本賺吆喝”的局面。
如果說每年一個“雙十一”這樣的局面還可以承受,但目前眾多電商平臺非常熱衷于人工造節,各種活動層出不窮,常見的有“店慶”、“圣誕促銷”、“春節大促”等等,這種行為雖然有一定促銷作用,也利于商家清理庫存,但如果全年都是節日,商家供貨問題該如何解決,利潤問題又該如何保證?
“雙十一”購物節的狂歡能夠促進內需,但不能當成經濟復蘇的標志。電子商務之所以被稱為新經濟,是因為這種經濟方式增加了商品生產者的競爭,降低了商品的邊際成本。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全年交易額達到1.3萬億元,相當于一個中等省份的GDP總額。電子商務的發展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力,但類似于“雙十一”購物節這樣的商業模式,如果發展過度也會透支電子商務的發展潛力,反而對電子商務造成傷害。當然,我相信市場有足夠的力量最終達到新的平衡,而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經濟模式必會給社會帶來普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