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在供給側改革中承擔重要使命
經濟分為供求,需求主要是指消費、投資、出口和庫存,供給主要指資本、勞動、技術和制度。經濟問題分為需求問題和供給問題,如果經濟下行主要是需求側總量問題,則應該采取財政貨幣等需求管理工具刺激總需求;如果經濟下行主要是供給側結構問題,則應該通過改革破舊立新。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對應的是"需求側總量刺激"。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在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多次論述多層次資本市場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12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措施,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近年來,關于此輪經濟下行的原因及其政策應對在宏觀經濟研究領域產生了廣泛的討論,大致分化為兩種認識:第一種觀點認為經濟下行是外部性和周期性的,出路在于刺激,"需求側總量刺激";第二種觀點認為經濟下行是結構性和體制性減速,出路在于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從宏觀、中觀還是微觀,可以廣泛地觀察到,中國此輪經濟減速主要是結構性和體制性。更為重要的是,市場本該結構性出清,卻由于體制性障礙難以實現,刺激多、改革少,舊增長模式拒絕退出,隱性擔保泛濫導致資金錯配,形成三大資金黑洞(即舊增長模式的鐵三角: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和產能過剩重化工業),醞釀金融風險和隱性失業。
政策應對應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非需求側總量刺激。如果經濟減速是外部性和周期性,增長平臺和動力結構不變,應通過反周期性寬松政策刺激經濟回歸增長中樞。但是,如果經濟減速是結構性和體制性,增長平臺和動力發生了深刻變化,體制性因素阻礙了結構性出清,固化了原有經濟結構,產能過剩企業淪為"僵尸企業",只刺激不改革實際上是延緩舊增長模式出清和鼓勵加杠桿,是"明斯基時刻"并引向金融危機的節奏。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面臨經濟下行,我國先后采取了以財政刺激、貨幣放水等為主的政策工具應對,但均未能有效解決中國經濟的問題,并留下大量風險和后遺癥,政策取向最終選擇以"供給側改革"為主。
資本市場在供給側改革中將承擔重要使命。未來隨著A股逐步調整到位、泡沫去化進入尾聲,推動資本市場改革迎來重要機遇和時間窗口。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大力推進資產證券化,化解金融風險。發展開放、包容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鼓勵通過資本市場優化重組,化解落后產能。依托資本市場,放寬準入,引入新的投資者,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實施結構性減稅,鼓勵創新。推動國企改革,提高資產證券化率。在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同時,建設社會"完全網",兜住社會穩定的底線。
隨著供給側改革破冰攻堅,各界對中國經濟前景將更有信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