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當試驗田萬萬使不得
證監會換帥,很多人抱有期望,A股市場在第一時間以漲聲歡迎。迄今為止,證監會主席全部來自銀行系統,都是從外行干起,要從不熟悉到熟悉,市場會不會為此再付學費?實在讓投資者喜中有憂,而市場的再度暴跌也反映出了投資者的這種擔憂。
A股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應該歸功于鄧小平。面對姓社姓資的爭論,鄧小平一言九鼎:“對于股票市場,應該大膽地試,不行就關閉,關一半也可以,全部關也可以。”時至今日,A股市場早已過了試驗田的階段,不僅不能關,還要繼續發展壯大。但在有些人眼里,A股市場似乎仍是一塊試驗田,很多沒有經過充分論證的所謂創新辦法不斷地拿來試驗,以至于讓國家和投資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現在,千萬不能再把A股市場當成試驗田了,試錯的代價已經是不能承受之重。
盡管發行中將這28只新股分成3批且時間拉長到一個半月,但申購時仍然對大盤走勢形成了明顯的沖擊。人們這個時候才明白,市場脆弱時根本經受不起任何風吹草動。想想這28只新股原來只是半個月的發行量,雖然已經拉長到一個半月發行卻還是讓市場難以招架,可見所謂新股供不應求的結論是根本靠不住的。僅僅根據二級市場的炒新熱就匆忙判斷,只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其實IPO新政消除了資金大搬家就是最大的功績,至于能否助推二級市場走勢,這根本就不是IPO新政的任務。拿人們最關注的新股發行改革來說,新股發行與二級市場走勢有沒有關系?當然有關系,但有些人認為沒有關系,其中就有位高權重者。去年5月15日,時任證監會主席肖鋼赴“12386”熱線職場調研時表示:“新股發行對股價影響不是很大,決定不了股指漲跌,尤其中長期來看,股指變化主要是由其他因素決定的,應將新股發行與價格變動區別來看。”
大概就是基于這種認識,去年上半年新股發行高歌猛進。當時恰逢A股市場牛氣沖天,新股上市來一只炒一只,來十只炒五雙。看上去新股發行與二級市場走勢確實是關系不大,很多人分析新股暴炒的原因是仍然稀缺,還應該發行更多新股。于是新股發行從一月一批變成一月兩批,新股仍然炙手可熱,于是新股發行高歌猛進的底氣更足了。
但是股災一來,所謂的底氣突然泄氣了,新股發行過多過濫成為眾矢之的,暫停IPO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投資者的呼聲與監管層的認知顯然不合拍,在股災已經形成的情況下,去年6月下旬仍然安排了第二批28只新股發行,并且透露7月第一批的新股發行也已在計劃中,只是數量會有所減少。幸虧國務院立即叫停了這28只新股發行,顯然國務院認為新股發行會對疲弱的二級市場走勢雪上加霜,這個不用再試驗了。
不過肖鋼的認知并未改變,還想再試驗一把,因此去年11月6日上證指數剛剛突破3500點,便迫不及待地重啟IPO,先恢復發行去年6月底被叫停的28只新股。本來這批新股完全可以采取新的無資金申購的新辦法,但卻人為來了一個新老劃斷,28只新股仍按老辦法需要資金申購,在股災之后的新形勢下再試驗一次這個老辦法的效果。
現在最讓人擔心的就是注冊制,實行起來效果究竟會怎樣,誰都說不準,要試了才知道。人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從現在的公開信息看,監管層津津樂道的是政府不再為IPO公司背書,把它看成是免責宣言。這讓人很難理解,證券市場是政府開的,市場中發生的問題,政府怎么免得了責呢?這就像一家大型商場,盡管入駐其中的商家可能來自五湖四海,但如果發生商家欺詐消費者行為,商場就要承擔連帶責任。這個道理怎么到了注冊制那兒就要失靈了?
如果這么理解注冊制,那就不用試了,肯定搞不下去,而且市場會被徹底搞垮。如果把注冊制理解為降低門檻,很多原來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也能IPO,這意味著新股大擴容,那也不用試了,肯定行不通。現在事前監管都管不住,靠事中事后監管怎么能管得住?試錯的代價是證券市場承受不了的。熔斷機制的試錯,讓A股市場到現在還沒有緩過神來。如果注冊制再試錯,那可能就萬劫不復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