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經濟現在是怎么了?四字詞匯來形容
在東北,4個字就能擺平一切!”的文章,其中列舉了諸如“快拉倒吧”、“多大點事”、“給個面子”、“都不容易”等四字詞匯,很能說明東北人性格的共鳴處。這種性格上的共性,可以解讀為具有大局意識,必要的時候能從國家和民族的高度來看待事物,也能解讀為用一句玩笑話來自嘲眼前的萬般難事兒。但在一片笑聲中,固有的一些東西卻很難改變。
老工業區的路徑依賴
東北的經濟滑坡,從2012年開始。各項經濟數據越來越呈現下滑態勢,其中工業企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數據,都呈現斷崖式下跌。
東北全局相較于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顯然是老工業區。東北地區的資源型工業產品支撐和支援了中國早期的工業化,作為曾經引領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和舉足輕重的重工業基地,東北地區曾以獨有的優勢支撐著中國工業化進程。隨著時代變遷,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慣性和定勢讓東北經濟產生了某些牢固且畸形的“路徑依賴”。
從產業格局來看,中國工業和制造業的結構正在發生重大改變,絕大多數重化工行業的國內需求峰值已經或者即將到來,致使東北地區重化工業比重過高的產業格局陷入“量大利小、大而不強”的尷尬境地。
正當中國其他地區的經濟變得更加平衡,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逐步超過制造業時,東北的制造業占GDP比重卻由十年前的47%上升到了2013年的50%,服務業的比重不升反降。
在所有制結構方面,東北經濟同樣難逃“路徑依賴”的怪圈。2000年前后,該地區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內生產總值是由國有企業創造的,目前這一比例已經降到了50%,遠高于30%的全國平均水平。
老工業區和資源型經濟的典型特征,就是其增長動力來自于區域外部增長極。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重心早已轉移,位于東部地區的長三角和珠三角,集聚了中國體量最大的工業,這些年,能源產品和原材料,一直是向這些地區輸送的。
對于東北來說,初級工業品和原材料,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南方,換得了這些年東北地區的較為體面的增長數字。一旦這種增長驅動力放緩,那東北作為輸出型的增長模式,必然面臨嚴峻的形勢。
在中國所有城市中,資源型城市的比例大概有20%,資源型城市在東北地區占有絕對數量。城市的發展對資源有高度的依賴性,因此當資源逐漸枯竭時,城市的轉型就迫不及待。這些傳統城市的轉型,目前都面臨著繁重的轉型壓力。
在世界范圍內,城市的轉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農業向制造業轉型,制造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傳統服務業主導向現代化服務業主導轉型,以及資本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東北的諸多資源型城市,還停留在由制造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的階段,服務業在整個城市經濟中,占據著較小的比例。向服務業和新興產業方向轉型,這是未來東北地區轉型的一個基本策略。
固定資產投資仍是主要拉動力
考察一個地方的自我發展能力,最直觀的方式:以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來衡量區域經濟的發展質量。這個數據越大表明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越強。相較而言,東北的發展質量較低,自我發展的能力偏弱,這并不讓人意外。
黑龍江和吉林兩省的第三產業比重和民營經濟占比都小于全國的平均值,其內生增長能力,也高于全國的數據。在這兩個省份,經濟增長更多依賴于固定資產投資。遼寧省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小于全國,民營經濟發達些,卻還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東北地區是最早建立起完備的工業體系的地區。這樣的經濟體應是具有強大的內生發展能力的。從2013年,中國經濟已經減速慢行,東北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仍然是主要拉動力。
單一的政策性扶持解決不了東北當前的經濟困局,在原有體制上修修補補,于東北全然無用。東北的經濟基本盤需要一次徹底的翻新。
打破國企的冰封之門
在東北,尤其是黑龍江省,圍繞特定行業形成的封閉系統比比皆是。龍煤集團,黑龍江省屬的大型煤礦集團,其主要廠礦所在的城市——雞西、鶴崗、雙鴨山和七臺河,均延續著單一煤炭經濟為支柱的體系。
在雞西市,龍煤集團承擔的是一整套完善的社會職能,這套公共服務體系對應著雞西礦業集團數量龐大的離退休職工。一旦煤礦經營出現了問題,依附于煤礦的各個子系統即刻失血,教師工資發不出來,醫院難以運轉。這些依托工礦區形成的城市,也想著從“企業辦社會”獨立出來。但“先有礦井,后有城鎮”的發展歷程,造成了嚴重的依賴,讓這些機構很難獨立。
在東北,央企和省屬國企往往體量巨大,它們共同的特征是相對封閉。在整個經濟社會肌體里,富有活力的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始終難以成為東北的主流。長春市四大支柱產業,汽車及零部件、農產品深加工、生物制藥、光電子之間在上下游的產業關聯上不強,沒有形成圍繞某一核心產業形成的產業集群。
缺乏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與市場對接是一個牽動政府和企業的系統工程。如果說東北失速是外部市場的環境惡化,那重新為東北對接市場,當然是上善之策。
以糧食為例。東北作為中國的北大倉,在糧食生產上舉足輕重,是承載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區域,東北三省商品糧的輸出量居全國之首,在中國傳統的江浙魚米之鄉都變成工業廠房之后,黑土地成為保證中國糧食安全的首善之地。
東北產糧數第一,但糧食對東北經濟的貢獻率很小。東北的糧食,無論是大豆,還是大米和玉米,都在國家的調控之下,作為大宗商品的糧食,在應對國際市場價格變動時,往往處于被動局面。在中國的大豆市場上,大豆主產區東北,大豆多數成了政策豆,賣給國家成了儲備糧。市場上流通的南方和沿海的油脂加工廠的原料大豆來自于進口。
市場的缺乏和缺位,集中體現在糧食的各類產銷市場上。東北作為大豆的主產區,在期貨市場建設上長期滯后,沿海很多糧食加工企業,都設立了期貨交割庫。糧食期貨市場,對大宗農產品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作為產糧大省和商品糧調出的區域,東北大地本該早就建立起糧食交易體系。大連商品交易所是東北和中國北方地區唯一一家期貨交易所,但其作用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間。
沒有市場交易平臺,就沒有參與權和話語權。東北生產的玉米和大米沒有在本省范圍內形成上規模的交易市場。東北黑木耳好,但采購黑木耳要去山東東營,那里是木耳銷售的集散地。單向輸出,沒有交易節點和物流集散,糧食產業對東北地區經濟的貢獻率自然低。
制造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
在國內外,“沈陽造”、“長春造”仍占據一定地位,東北地區仍然具有堅實的工業基礎,以北方重工為代表的東北制造業,仍然是中國工業化的標桿企業,是國內巨大的制造業存量資源。
從國際范圍看,東北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如果想占據領先地位,需要切切實實地轉型升級。互聯網時代為制造業升級提供了一個低成本試錯,快速看到效果的機會,依托“互聯網+”和自身的產業基礎和自然條件,東北制造業完全可以再工業化,恢復往日的榮光。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盤活東北地區巨大的工業存量資源,是最經濟、最有性價比的選擇。一旦把傳統的工業企業進行現代化制造業改造,將會釋放出巨大活力,相當于中國在十年內成為制造業強國的戰略目標完成一半。
以技術創新來盤活和優化制造業存量,首先就是要引進人才,或者是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在這一領域,東北的制造業國企還存在需要克服的體制障礙。近兩年,有兩位總設計師先后從北方重工離職,他們是研發隊伍的“挑頭人”,這種頂尖人才的流失,對企業的創新能力影響很大。
在中國南方的民營企業,對人才普遍實行了“知識私有化、成果商品化、終生受益制、產權資本化”的全新機制,在科技成果轉讓后既可以獲得一次性獎勵,又可以在產品生命周期內終生受益,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可這種靈活、市場化的機制,在東北的國企還鮮有成功的嘗試,國企科技人員的發明創造都是職務成果,所有的知識產權都歸國家所有,科技人員頂多在收入上再拿個獎金。
要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必須率先打破阻礙人才創新的體制藩籬。在這些方面,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有關試點政策已經在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股權激勵等方面進行了成功的試驗。
東北要做的,就是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將這些成功經驗引入東北。當然,這些經驗看似簡單復制,實則是系統工程,需要有敢闖敢為之人,直面體制機制的障礙,大刀闊斧地推進改革。
人的思想意識不可能說變就變。地方政府要做出表率,必須發揮超前引領的作用,把近些年中國其他地區先進的制度引入進來,諸如引入股權投資者、引入新的管理方式、鼓勵企業通過各種渠道上市等等。只有用新的經濟要素做增量,才有可能逐步改變舊體制。
東北的產業結構和在中國的區位和地位,與魯爾和匹茲堡有頗多相似之處。東北地區的轉型發展,當然也不能跳脫開這樣的發展規律,即循著“再工業化”或“新工業化”的歷史周期,尋找再次崛起的契機。
中國體量巨大的經濟以及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正在為中國制造業創造全球市場空間。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制造業已經再次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傳統制造業正在從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產業形態等方面發生著深刻變革。而為了贏得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無論是傳統的制造業強國還是制造業大國,都面臨著新一輪制造業革命。
這是一次“再工業化”的歷史窗口,在這個窗口期,東北需要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優化存量,用好增量,還有體制機制上的重建,觀念上的更新。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