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中概股急著完成私有化退市
談及中概股企業的回歸,給市場帶來的最大感受,莫過于其回歸之路相當坎坷。實際上,在最近一兩年的時間,隨著政策環境的持續吹暖風,不少遠赴海外市場上市的中概股企業,也先后宣布私有化進程,或進行拆除可變利益實體VIE的程序,試圖在可預期的時間內回歸至國內資本市場。實際上,從暴風科技的股價暴漲,到世紀游輪的價格狂飆等一系列現象,都凸顯出中概股企業回歸后,都很容易掀起市場狂熱的追捧熱情。或許,打著“海歸”的旗號,也會讓一些中概股企業的股票市值得到了水漲船高的待遇。不過,站在中概股企業自身的發展角度考慮,當時遠赴海外上市,也是實屬無奈的舉措之一,而鑒于國內市場融資渠道長期處于相對狹窄的局面,也讓不少企業很難獲得較好的融資方式。
然而,隨著前期股災風波沖擊影響的持續深入,結合部分中概股企業的任性回歸,而間接擾亂了市場的理性投資環境等,而市場對中概股企業回歸的態度也有所謹慎。其中,就在今年的5月初前后,市場就傳出了“證監會或將暫緩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業回到國內市場上市”的消息。而在隨后的時間內,證監會也回應了市場傳聞,并傳遞出了“正對中概股通過IPO、并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的信號。受到此消息的沖擊,也在短時間內對相應的中概股借殼概念股股價構成了沖擊,而期間豪賭中概股回歸借殼的投機資金,也受到了一定的市值縮水沖擊。
但是,就此次事件而言,受沖擊最大的還是那些已經完成私有化退市,或正在進行私有化進程的中概股企業。顯然,在政策環境有所收緊,管理層態度稍顯謹慎的環境下,會直接影響到這類中概股企業的回歸進程,甚至還會讓它們處于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與此同時,國內A股市場上市門檻很高,結合IPO堰塞湖問題長期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這無疑加速了急需融資的企業遠赴海外發行上市的步伐。
但是,多年下來,對于那些遠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業來說,面對海外成熟的市場氛圍,雖然掛著“海外上市”的頭銜,會或多或少提升企業自身的國際影響力,但長期下來,可融資的規模卻是相當有限,嚴重影響到企業的擴張發展空間。除此以外,結合海外成熟市場相當嚴厲的監管制度,以及違規成本長期偏高的市場環境,卻讓不少遠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業時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退一步來說,一旦企業遭到了投資者的集體訴訟、或遭到了部分國際資金的惡意做空,則對企業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有時候,若企業自身的風險抵御能力薄弱,或輿論公關危機的應對能力低下,則很容易把艱難發展起來的企業品牌毀于一旦。
由此可見,在國內市場政策環境有所寬松的背景下,結合國內融資通道有所拓寬,實際上給那些長期遭到海外市場“折磨”的中概股企業來說,確實是一個重大利好。對于企業而言,回歸至國內資本市場,既能夠享受到市場爆炒帶來的巨大溢價率空間,大大提升了股票的整體市值規模,又能夠有效擺脫海外成熟市場高違規成本的壓力,對企業自身而言,也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于是,在政策環境稍顯寬松之際,卻發現不少中概股企業陸續完成其私有化退市的進程,試圖用最短的時間,來完成其重返內地市場的目標。
不過,中概股回歸遭到爆炒的現象接連上演,終究還是受到了管理層對中概股回歸政策的重新審視影響。或許,中概股企業回歸內地市場是一種大趨勢、大方向,但關鍵問題,還是在于如何理性引導優秀的中概股企業回歸國內,而通過這類長期積累海外上市經驗的中概股企業的積極引導,可以逐步把海外成熟的市場經驗引導至國內市場,甚至達到引導市場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的目的。但是,就目前而言,要達到這一目標,并不容易,而中概股企業的回歸之路,卻依舊坎坷。
近日,沉寂多時的中概股回歸事件,似乎又產生了一些的轉機。具體而言,根據奇虎360的官方消息表示,其私有化交易已經完成,而其屆時將不會在美國紐交所公開交易。由此一來,實際上意味著奇虎360的回歸計劃又有了實質性的進展,而其未來將會以何時方式回歸內地市場,更是備受市場的高度關注。然而,受到此次事件的影響,市場又一次把冷落一時的中概股回歸事件,再度提到了大家重點關注的范圍之內。
實際上,對于中概股企業而言,其往往選擇的是IPO發行、借殼上市以及登陸新三板等主要方式來回歸至國內資本市場。但是,就目前而言,IPO堰塞湖問題嚴重,且A股市場上市門檻很高等條件約束,卻容易讓不少中概股企業來不及等待。至于新三板市場,雖然目前已經出臺了分層政策,但鑒于新三板市場的活躍度不高、投資者準入門檻過高等因素的約束,卻導致不少掛牌新三板市場的企業,很難達到預期的融資效果。
或許,站在上市時間長短、上市利益最大化等角度考慮,借殼上市或許仍是不少中概股企業,尤其是優秀中概股企業首要考慮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借殼監管新規的影響之下,中概股企業要完成借殼上市的目標,也許更需要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工作了。
不過,就目前國內市場的環境來看,整體融資渠道依舊未能得到實質上的拓寬,而在上市通道以及上市門檻未有寬松的背景下,也直接加劇了中概股企業回歸的壓力。或許,對于未來而言,優秀中概股企業回歸內地市場的優勢會相對明顯一些,但對于不少中概股企業來說,其未來的回歸之路卻依舊坎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