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男”逛超市發現商機
沒想到,當家庭“婦男”也可發現賺錢的機會。2年前,我在湖北武漢,就是眾多上班族中的一員。平時沒有什么愛好,我最喜歡下班后推著手推車逛超市,然后自己回家做飯,是個典型的家庭“婦男”。久而久之,我發現手推車的把手上,突然有了一些變化。原本“裸露”的一輛輛手推車上,正面、兩側都被掛上了各式各樣的廣告。來到重慶工作后,我發現超市手推車上光禿禿的。這個發現,讓我突然意識到:完全可以把武漢的那套搬到重慶來!就這個突然冒出來的想法,讓我現在不僅跳出了上班一族,每月甚至有了60萬元左右的收入。
逛超市逛出個“金礦”
最開始在武漢發現超市手推車廣告后,我只是感嘆:現在的廣告真是無孔不入!一年前,我輾轉來到了重慶后,雖然工作變了,但愛好卻一直沒變,我還是喜歡一個人慢慢逛超市。逛了幾天重慶的超市后,我發現超市手推車上面特別“干凈”,居然沒有廣告。當時我就想:有可能重慶的超市手推車廣告市場還是空白。發現這個信息后,我走遍了重慶主城區的各大超市。一家沒有,兩家沒有,所有的超市都沒有。這時我非常激動,我意識到這是一個潛在的巨大機會。
但說起來很好笑,我雖然發現了機會,但并沒有實際操作的經驗。怎么辦?當時我非常矛盾,一方面怕市場被別人搶了,另一方面自己確實又沒有這個能力來經營。最后,我下定決心,馬上到其它城市學習。
回武漢打探商機情報
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武漢市場已經成熟了,我完全可以直接去學習那邊廣告公司的做法,直接搬到重慶來,這也是當時我能想到最快回來搶占重慶市場的辦法。
回到武漢后,經過一番打探,慢慢地搞懂了其中的道理。其實,整個操作并不復雜,單個手推車不是媒體,但幾百幾千部手推車所形成的網絡,就是媒體了。一個超市就是一類商品的市場,產品陳列,本身就是一個傳播商品信息的渠道。這里的消費群體多具有一定的購買力,消費群體以20~35歲的年輕人居多,還有部分是有一定固定收入的中老年人,而這一群體與品牌客戶目標消費人群相匹配。把廣告框加在大型超市手推車上,實際上就是做一個流動廣告。
超市客流量大,購物車作為超市購物的輔助工具,每天都會反復與大量消費者“親密接觸”,不管是誰,都可輕易看到上面的廣告。與車載廣告等“途中媒體”相比,手推車廣告的訴求目標更為直接,“命中率”更高。來自廣告市場的一份調查顯示,40%的受調查者表示關注過手推車上面的廣告,表明這種方式做廣告并不讓人反感。
300多家超市成廣告載體
重新考察市場后,2009年5月,我返回重慶注冊了一家廣告傳媒公司。這之后的事情就非常簡單了,完全照著其他城市的成熟模式來運作。
首先我跟超市簽訂協議,最開始我選擇了離公司最近的重客隆超市永川店。走進超市大門時,我腳都在發抖,對于和超市合作,我空有理論,一點實際操作經驗都沒有。在門口徘徊了兩步后,我鼓起了勇氣,既然來了,就一定要拿下。誰知道,跟超市方銜接的過程出乎預料的順利,超市負責人在我的引導下,看了其他城市的實施方案和成果后,馬上就發現了這個根本不出力就能掙錢的機會。當時就敲定了合作計劃。
在協議中,我們約定,廣告公司可以利用超市手推車的正面扶手位置及車身兩側,張貼不超過車身大小的產品形象廣告,給超市一定收益分搞定第一家后,爭取其他超市就容易得多了。在一個月之內,南坪的重百、新世紀、重客隆、好又多等相繼跟我簽訂了協議。此后,我以南坪為主城起點,向其他區擴張。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家超市跟我簽訂了協議。
月入60萬電影院也來了
最開始,我尋找的廣告客戶都是已進駐超市的產品為主。例如統一、康師傅、王老吉、五糧液等。跟我預想的一樣,起初廣告客戶并不理解,認為消費者在超市購物,往往都直接看貨架,并不關心手推車上貼著什么,真正去買廣告上產品的恐怕不多。最后,我是用外地的大量事實來說服客戶。比如,我引用了北京和上海地區的統計數據,在一個大型超市,按發布時間三個月計算,所投的廣告不少于200萬人次觀看。與其它廣告形式相比,要達到同樣的效果,廣告客戶需付出5倍以上的費用。
現在,我每個月的經營收入能達60萬元左右,市場還在不斷的擴大當中。目前受戶外廣告大面積拆除的刺激,手推車廣告的業務量也大幅增長。連超市之外的客戶也開始關注手推車這個廣告市場。例如,萬達電影院就已跟我簽訂了投放廣告的合同。但隨著市場的逐漸擴大,競爭對手也來了,最近我就收到消息,不久之后,西安的一家廣告公司也將進入重慶。從我的經驗看,生活中時刻都存在著大把的賺錢機會,就看你準備好沒有,即使是照搬照抄只要能賺錢就行。
專家點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于懵懂的人來說,模仿是最有效的起步方式。”了解到靠模仿取得成功的案例后,重慶大學教授、重慶市中小企業孵化中心副主任金杰說,對于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等創意經濟、新媒體形態起步較早的地區來說,重慶的相關產業都還在起步階段。要想在這種起步階段發現能長久生存的商機,最簡單有效的生存方式,就是對他們成功模式的模仿。但模仿也要講究方法,并不是單純地模仿商業模式表現方式,而是要深入地了解成就這種成功模式的精髓,再結合重慶自身市場的特點來開發,這才不至于出現東施效顰的窘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