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小利薄棉價腰斬企業反難提價 紡服出口待振興
作為第110屆廣交會第三期的參展主力,紡織服裝企業眼看著今年棉花價格從高位幾近腰斬,但仍樂不起來。“眾所周知,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整體成本仍在增加,但因為棉價下跌卻無法開口提價。”一位廣交會參展商大嘆,企業利潤同比因此下降3%-5%,今年秋交會上成交情況也不容樂觀。而此前高價時期的棉花庫存也讓部分出口企業陷入成本高、難提價的兩難困境。
市場
棉價跌企業反難提價
而今年以來棉價的下跌也并未見利好。鄭棉由此前的近34000元/噸跌至目前20000元/噸左右,跌幅達40%。昨日鄭棉期貨主力1205合約收于20240元/噸。
“棉價下跌這個利好真是讓我們有苦難言。”一家浙江專做童裝出口生意的負責人林小姐對記者表示,棉價的下跌,與人民幣升值和勞工成本相比,全部抵消,“出口報價不僅降不了,我們還想要提價”。
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鐘先生也深有感觸,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首先,棉價大降,布價卻降幅有限,“印、染、織布……經過一系列加工程序后,一碼布才下降1-1.5元。同時,拉鏈、紐扣等輔料價格并未下降。”
其次,棉花降至現在的價格與前年價格基本相當,然而,前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約6.8,而今已升至6.3左右,“這中間約0.5元的利潤就這么沒了”。此外,鐘先生還稱,這兩年人員成本上升了20%-30%,工廠招一個工人要2500元-3000元,而且現在工人加班意愿不強,工廠裝空調算起來都是成本。“毛利率同比低了3%-5%。”
鐘先生告訴記者,正常情況下,公司應該提價,“但客戶會說‘棉花降價了,你怎么還提價呢’,所以1萬件以上的訂單保持年初的價格已不錯,只有在量小、設計復雜的款式上提價5%。”
應對
備庫存、嚴控供應鏈
廣交會數據顯示,截至10月31日,本屆廣交會累計報到人數187477人,比上屆略有增長。然而,不少參展企業則表示,實客不多,尤其是歐美地區的客商,真正坐下來談的人很少,今年的訂單甚至比不上2008年的,單小利薄是本屆廣交會的“主旋律”。
“以前一款衣服的其中一種顏色,采購商起碼都是1000件起訂,現在有的甚至提出200件起訂。”江蘇布利杰針織有限公司外貿部部長毛君輝表示,歐美市場疲軟,許多采購商降低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在尚有庫存的情況下紛紛壓縮采購量。“單小成本就相應提高,但為了維持客戶關系,也只能接受。”
海關數據已顯示,今年前8月,我國實際出口服裝件數為196.22億件,同比增長僅為1.8%。
鐘先生表示,他們接到的也多為短單。“現在下的單都是明年3月前交貨,到5月、6月之后的訂單很少”。
為此,企業只有在降低成本上下工夫。鐘先生告訴記者,首先,本為貿易公司的省紡公司已開始打造自己的供應鏈。“從面料輔料采購,到驗貨,到出運配船等都是公司一條龍在做,工廠只負責給我們加工。”他還表示,“如果什么都交給工廠做,那我們幾無利潤了。”
其次,在原材料上游降低成本。公司通過指定原料輔料供應商,并采取集中大批采購原料輔料的方式來獲得一定的原材料議價權。“與指定的面料供應商談大批量采購,每碼面料可以便宜0.5元。例如本來賣14元的布料,我們13.5元就能拿到,成本也降了不少。”{page_break}
林小姐也表示,公司不大,很難在規模上將成本縮減。而當前棉價下跌已有一段時日,公司打算趁機在近期多儲備一定庫存。
鏈接
歐盟又提進口門檻
紡織品面臨更嚴格原產地標識考驗
“2011中國·國際紡織服裝貿易發展論壇”昨日在廣交會舉行,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于會上表示,盡管中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紡織服裝制造中心和出口大國,但當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正面臨創新設計能力不足、出口價格優勢逐步削弱、國際市場營銷渠道匱乏等三大挑戰。而記者昨日走訪也了解到,除此之外,歐美貿易壁壘日趨森嚴,也對該行業出口帶來沖擊。據悉,歐盟已出臺和更新十余項新規定,而美國則隨時改變紡織品原產地的判定標準。
“如歐盟REACH法規(《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規》),在去年12月又新增了8種高度關注物質清單,而2008年公布的15種高度關注物質清單中,就有13種物質與紡織品相關。”武漢艾迪公司國際貿易部副總經理何亮表示,目前一般歐洲客人都要求進行環保標準檢測,一款服裝的檢測費用就高達2萬多元(人民幣),簡單的也要幾千元。
記者從紡織商會了解到,日前歐盟頒布了新規,自今年10月24日起取消對我國輸歐所有紡織品原產地證明的審核。本是利好,但企業還是難展笑容,認為這是“換湯不換藥”。據了解,辦理該證的前提是要出具相關的產品商檢單,商檢的費用并不低。
實際上,歐盟紡織品原產地標識協議第二讀本今年已經在歐洲議會通過表決。這意味著,歐洲成員國正式簽署相關協議后,歐盟紡織品原產地標識將成為一項強制立法,對進口紡織品進行原產地“審判”。“雖然不清楚具體操作方法,但根據經驗同樣需要產品商檢。”毛君輝認為。
何亮則指出,該法案還會導致部分重視產品原產地的消費者流失,一些注重產品“經濟國籍”的消費者,放棄消費他國產品,從而導致中國OEM訂單量下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