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上誰來監管央行那只看得見的手
事情正在發生著變化。
兩會之后,監管層接連不斷的醞釀或出臺針對互聯網金融的新規,正在讓這個行業經受冰火兩重天的考驗。
在余額寶被銀行界圍攻之后,第三方支付也跟著相繼遭殃,央行不僅叫停了阿里和騰訊的網上信用卡業務和二維碼線下支付業務,據說連消費者通過支付寶一年多少錢央行也要出臺政策管。
就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讓整個業界興奮不已。
彼時,前途未卜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如同獲得了“護身符”一樣信心滿滿,以至于一家互聯網公司在發布新產品時,先將李克強總理的照片放在PPT的首頁上。
在與筆者交流的過程中,很多從業者亦是對滿懷樂觀,認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是著眼于“發展”兩個字,但是隨后的實事證明,監管部門更注重的是“健康”。
就在今日,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和同事張璇一篇文章讓這個市場再起波瀾。
在這篇題為《余額寶與存款準備金管理》的文章中提出,“余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投資的銀行存款應受存款準備金管理。此外,其他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銀行的同業存款與貨幣市場基金的存款本質上相同,按統一監管的原則,也應參照貨幣市場基金實施存款準備金管理。”
按照文章的邏輯,余額寶的本質是貨幣市場基金,不受存款準備金管理是余額寶獲取高收益的重要原因。
文章表示余額寶-增利寶基金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所募集的客戶資金絕大部分投向銀行協議存款,2月末這一占比約為95%。而這部分協議存款屬于同業存款,沒有利率上限,也不受存款準備金管理。這部分協議存款的利率,由銀行參照銀行間市場利率與客戶協商定價,通常遠超過一般存款利率,并且多數簽訂了提前支取不罰息的保護條款。
而銀行能對余額寶存款支付較高利率的重要原因是,基金存放在銀行的款項無需向央行繳存存款準備金。目前內地大型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20.5%,中小型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也達到17%。
按照這一邏輯,盛松成算了一筆賬:假定余額寶-增利寶基金投資銀行協議存款的款項須繳存20%的準備金,按照6%的該基金協議存款利率和我國統一的1.62%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計算,擁有5000億資金規模的余額寶一年成本將增加約42億元(5000×95%×20%×(6%-1.62%)≈42),收益率下降約1個百分點。
該文認為“由于貨幣市場基金存放銀行的款項與一般存款適用于不同的管理政策,余額寶-增利寶等貨幣市場基金才能占據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渠道,才能在與銀行存款的競爭中處于明顯優勢。”
同時基于應對大規模集中贖回帶來的流動性風險、控制貨幣創造,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和保證市場公平競爭、壓縮監管套利空間的考慮,文章建議余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投資的銀行存款應受存款準備金管理。
不管文章目的如何,這一建議和銀行想方設法降低余額寶收益的訴求不謀而合。同時,無論這篇文章的的建議多么中肯和高瞻遠矚,至始至終沒有提及利率市場化的問題。
顯示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是,正是由于利率雙軌制所造成了余額寶等“寶寶”們的繁榮景象。
在中國金融市場上,計劃經濟的遺毒從來沒有被肅清,并以金融安全之名得以長期存在,利率的雙軌制即是其中之一,它造成了中國資金市場的價格扭曲,當前的影子銀行問題便拜其所賜。
而同業市場屬于一個相對市場化的交易場所,資金價格(利率)由交易雙方共同協商,于是才有了貨幣基金所投資的協議存款,這本身是一項市場化的交易活動,因為讓余額寶等獲得高收益,觸動了銀行的利益,現在反而背上擾亂金融秩序之名,要給強加上存款準備金率這一“枷鎖”。
再來說說存款準備金,它本身就屬于一種計劃經濟的調控手段,在未來的金融市場改革中要逐步退出,連上述盛松成的文章也承認,雖然發達國家也有存款準備金率這一調控工具,但是很多國家的存款準備金率甚至為零,已經不再作為主要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而當前中國銀行[-0.40% 資金 研報]業的存款準備金率高達20.5%,嚴重的占用銀行的存款,成為限制銀行信貸擴張的一張枷鎖。
按道理,銀行應該很討厭這張“枷鎖”,但是事實卻是可能銀行業已經習慣并享受了這一枷鎖,還要把這一“福利”送給新生的余額寶們,中國銀行業協會的相關專家就表示,余額寶應該與銀行同樣繳存存款準備金。
而要求貨幣市場基金繳存存款準備金一般都是打著公平競爭的名義,就如同馬拉松比賽中,一群步態緩慢的老人讓年輕人按照他們的速度前進一樣。
作為央行工作人員,文章的作者不去反思過去十年M2的激增(超過100萬億),而將目光盯著不過萬億的貨幣市場基金,是否有舍本逐末之嫌?因為控制通脹才是央行的首要目標。同時,雖然存款準備金在當下的中國缺少市場化調控工具時,依然有存在的必要,但一味的依賴這一數量型調控工具,是否也是一種監管惰性?
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央行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自在情理之中,但是不能以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的名義便壓制金融創新,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更多的是因為市場化改革不徹底所致,而推動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是化解風險的最好方式,而不是為了避免風險而壓制創新。
因此,當央行將監管的大棒打向互聯網金融時,我們有理由問一句:誰來監管央行看得見的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