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脹隱憂猶存 下半年宏觀政策宜緩轉微調
二季度GDP增速小幅放緩,微觀經濟主體物價要考慮將經濟放緩維持在可承受范圍內。下一步貨幣政策要降低操作頻率,防止超調。宏觀政策需“有保有控”,以縮短“低增長、高通脹”時期。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表示,緊貨幣治不了當前通脹,反而會壓低經濟增長,反通脹還需財政政策發力。
經濟放緩趨勢確立
中國證券報:動車事故使市場預期高鐵建設可能減速。2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以交通、煤礦、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等行業領域為重點,全面加強安全生產。這對我國經濟會產生什么影響?
王建:近期高鐵、風電等行業投資調整與其出現的問題有關,并不能代表趨勢,這類新興產業也并非主體投資。目前并未看到有收縮投資規模、壓低投資總需求的跡象。
不過,投資確實在減速。去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8%,今年上半年增速為25.6%,看上去增加了,但這一數據實際上指的是投資完成額,不代表當期投資需求。反映當期和未來投資需求的兩個指標已在下滑,一是“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是指當前正在施工的建設項目需要的投資總額,去年施工項目總投資額增長率是26.8%,今年則明顯降低,6月末降至19.6%。二是“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今年6月末降至14.9%。如果用PPI代表投資價格指數,6月同比增速達7.1%,這樣扣除價格因素后,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在7%左右。
范劍平:下半年投資減速趨勢已很明顯。首先是地方政府主導的投資在減速。金融市場出現了地方債、城投債發行困難的情況;銀行貸款方面,銀監會已明確平臺貸款控增量、消存量,這意味地方投資項目遇到資金瓶頸。其次,由于市場利率升高,貸款可得性降低,企業投資也在放緩。
中國證券報:二季度GDP同比增長9.5%,增速比一季度小幅放緩0.2個百分點;7月匯豐PMI跌破50%。但是,6月工業和消費增速出現反彈。從這些數據來看,經濟放緩趨勢是否確立,是否會出現“硬著陸”?
王建:通過跟蹤多年的月度數據,我認為6月工業增速的反彈應是季節性變動,7月很有可能繼續下滑。6月PMI為50.9%,連續三個月下滑,作為宏觀經濟先行指標,這預示三季度經濟需求將繼續下滑,經濟增長放緩趨勢已經確立。我預測我國經濟從今年起將進入連續三年的下行期,今年經濟增速會在9%,明年可能降到8%,后年降到7%甚至更低。
除了投資會下滑外,消費需求的增長態勢也不樂觀。收入分配機制至今仍沒有實際改善,因此對今年經濟轉向由消費需求主導內需擴張不可寄予太大希望。
出口方面,出口增速近來持續回落。6月出口增速下滑至17.9%,連續4個月下滑,扣除出口價格上漲因素后,實際增長率明顯低于GDP增長。此外,歐債危機蔓延和美國就業數據的暗淡,意味著中國國際貿易環境未來會愈發復雜。
范劍平:由于我國的經濟周期與投資周期高度相關,投資減速將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二季度GDP增速已小幅下跌,到三四季度,經濟減速幅度會更加明顯。目前來看,經濟“硬著陸”可能性不大。如果世界經濟繼續溫和復蘇,那么我國經濟減速幅度就有限。外貿不會像金融危機時出現負增長,下半年出口增速可能會下滑至15%-16%,全年保持在20%的水平;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半年會減至17%-18%,全年維持在20%左右,全年GDP增速仍有望保持在9%以上。
滯脹隱憂猶存政策需要微調
中國證券報: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堅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目前市場預期下半年CPI漲幅將逐步回落,但長期將處于較高水平,如何看待下半年物價走勢?
范劍平:豬肉價格環比已出現下跌,CPI漲幅下半年創新高可能性較小。三季度CPI漲幅可能達5.8%,四季度會明顯回落至5%左右。但回落幅度有限,物價仍將高位運行,因此把控物價作為首要任務的基礎沒有改變。
同時,國務院明確,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應該看到,經濟適當減速有利于控制物價,但必須爭取以較小的經濟成本來實現,控物價的同時會考慮將經濟放緩維持在可承受范圍內。
王建:6月CPI漲幅是否是年內高點現在還很難定論。我預計8月、9月CPI漲幅會明顯下降,但四季度月度數據仍有可能突破7%。本輪通脹上升的主動力是食品價格上漲,上半年食品價格上漲11.8%,是CPI增速的一倍多。今年農業生產形勢是旱澇急轉,秋糧豐收還有待觀察。如果秋糧減產,那么由食品推動的通脹過程在三四季度都會持續,特別是到秋糧上市的11月,CPI破7就有可能。
中國證券報:宏觀調控政策如何在控制物價與經濟增長之間找到平衡?
范劍平:調控正走在半道上,我們需要讓政策盡快從積極擴張回歸常規化,走回頭路是不可能的。金融危機之后我們采取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剛剛各退出一半:貨幣政策已轉向穩健,財政政策在房地產、汽車以外的領域仍在發揮效力,十大產業振興計劃投資到今年年底才執行完畢。
考慮到經濟穩定,在退出過程中,要小心翼翼,緩轉慎行,政策力度、節奏要適當微調。貨幣政策從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保持了高頻操作態勢,但由于貨幣政策滯后期往往是三到四個季度,也就是說到今年四季度貨幣政策的效果才會很明顯。我們需要耐心來觀察。因此,下一步貨幣政策不可盲動,要降低操作頻率,防止超調。
而財政政策要保持高收入、高投放態勢,發揮其積極效用來“掩護”貨幣政策退出。
王建:緊貨幣治不了當前的通脹,繼續加息會壓制經濟增長。因此,貨幣政策應轉向保增長,財政政策則以反通脹為目標,轉向保穩定。
對于由食品價格上漲導致的通脹,貨幣政策無法應對,因此我反對用利率政策來反通脹。目前應轉變治理通脹的手段,轉向以財政政策為主,比如將財政補貼與通脹率掛鉤,對中低收入人群實施反通脹補貼。
在經濟增長上,我國經濟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局面急需扭轉,新的投資需求越來越弱,需要轉向消費提振。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機制改革。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城市化也是創造需求的發力點,但無論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推進還是城市化,都依賴于對一些重大的結構性問題的長期求解。如果邁過這道坎,中國經濟將有望走向內需主導的長期、高速增長新軌道。
中國證券報:未來我國經濟可能步入“低增長、高通脹”的經濟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如何應對?
范劍平:經濟周期周而復始,政策上積極應對就能縮短周期時間。宏觀調控目標要從之前的全面控物價轉向“有保有控”。
在“控”的方面,如房地產限購政策在二三線城市實施,繼續降房價,從而給通脹、經濟降溫。在地方政府投資上,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實施定向調控,嚴控地方政府投資沖動。
在“保”的方面,在三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等領域,要繼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保障房建設上,通過貸款支持和債券融資支持,解決建設資金瓶頸;外貿方面,相關產業的出口退稅力度還需提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