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陷跟跌不跟漲魔咒 密集地量背后有何暗示
在傳言意大利要求中國出手購買意大利國債,以及五大央行宣布將聯合提供三次美元流動性操作的消息刺激下,歐美股市近日連續大漲。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上述利好實際都是過渡性的利好措施,無法根本解決歐債危機。
對于中國是否購買意大利國債,意大利財政部高級官員近日表示,沒有特別請求中國購買意大利國債,目前國債的市場需求良好。目前,中國何時出手,收購標的是什么,都還是個未知數。所以中國可能購買意大利國債這條消息是一條期貨式利好,甚至都不一定算是利好。
而對于五大央行聯手為歐洲銀行業注入美元流動性的行為,主要是為了緩解歐洲銀行業日常經營所需的美元現金流壓力,從而保證歐洲銀行業正常開展業務。因此這一舉措也是應急之舉,而非根本解決歐債危機之道。歐債危機仍然嚴峻。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歐洲股市的兩大利好所體現出的局限性非常明顯,故國內投資者表現相當冷靜,不跟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何況,國內自身問題也非常棘手。
一是9月份通脹仍可能維持高位。商務部9月14日發布數據顯示,全國36個大中城市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產品(14.20,-0.12,-0.84%)中,僅水產品價格環比下降0.2%,其他八類食品價格均出現上漲。盡管中秋節后豬肉和雞蛋這兩個漲價的“帶頭大哥”價格出現下跌,但難保國慶之前再次抬頭上漲,因此9月份食品價格很可能仍將維持高位,食品價格環比上漲幅度有可能超過8月。
二是目前市場資金面空前緊張。隨著長時間的貨幣緊縮,其滯后效應已經開始體現,若講目前是資金面最緊張的時期并不過分。央行已經連續第9周凈投放累計超過3500億元,但依然難解市場資金之渴。民間借貸、高利貸、影子銀行屢有出現,與此同
時,逃債、非法集資、爆倉等事件最近也是時有發生。整個民間資金面的緊張和亂象可見一斑。
三是市場的謹慎心態居高不下。1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8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印證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央行同日發布的2011年三季度銀行家和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中國宏觀經濟熱度繼續下降;超過96%的銀行家認為,貨幣政策在四季度維持不變或繼續收緊。而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選擇股票投資的只有9.2%,“股票投資”意愿降至2009年以來最低水平。這種謹慎心態如果沒有強大的外力刺激,很難一下子扭轉。
綜上,筆者認為,目前歐債危機仍在發酵過程中,國內自身問題也未見起色,加上政策利好始終未出,如此背景下,滬深A股只能維持弱勢。
密集地量背后有何暗示
周五,A股再次演繹了一幕“跟跌不跟漲”的大戲,成交量更是創出近三年新低。成交量的持續萎縮讓投資者擔憂不已,畢竟從9月以來,短短的11個交易日內,滬市成交量除了有2日在600億元上方外,其余有8個交易日都在500多億元,而周五更是回落到500億元下方,這種密集的地量在之前幾乎沒有出現過。
本人先前提過,頻現地量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投資者的信心不足,而造成信心不足的根源,來自于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悲觀預期。其次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個現象的出現也和當前的“特殊時間點”有關。時至年末,各銀行之間拉存款大戰烽煙再起,這在客觀上也造成了市場資金的緊缺,而這樣的狀況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將會更加明顯。
還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看問題不要一味只看表面,更要辯證地去看待。就拿成交量來說,一再的地量顯示做多動能不充沛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目前籌碼的鎖定性強。在此前提下,大盤短線的壓力不宜過分夸大,個人以為上證指數有再度沖擊2500點的可能性。這也是本人反復強調要理性看待當前A股市場的種種矛盾,做好長期心理準備的原因所在,畢竟影響市場的因素要想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市場的信心建立更需要時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