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解讀去杠桿過程中的機會和風險
去杠桿是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之一,通過研究中國各部門、分行業杠桿率現狀,剖析高杠桿的成因、去杠桿的應對措施,提出去杠桿過程中的機會和風險。
摘要:
1)中國各部門的杠桿率:企業部門過高。截止2015年末,政府部門債務占GDP比重為56.5%,居民部門為39.9%,非金融企業部門為143.5%,金融部門為21.0%。全社會杠桿率為260.8%,實體經濟杠桿率為239.8%。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實體經濟的杠桿率處于中游水平,但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是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這反映了中國目前產能過剩的嚴重程度和供給側改革的迫切性。
2)中國企業分行業杠桿率:傳統高,新興低。根據上市公司數據,截止2015年3季度,金融業(銀行、非銀)和周期性行業(建筑、房地產、鋼鐵、電力及公共事業等)的資產負債率處于高位,而新興產業(醫藥、電子元器件、計算機、傳媒等)和消費服務業(餐飲旅游、農林漁牧、食品飲料等)的資產負債率較低。
3)高杠桿成因:4萬億刺激+國企剛兌僵尸。08年4萬億刺激以來形成的新增產能缺少新需求支撐,致使傳統行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政府顧及穩增長、保就業等,對低效國企隱性擔保、行政補貼、政策扶持等,致使大量產能過剩企業僵而不死,過剩產能無法出清,國有企業杠桿率不斷攀升,大量資金沉淀在低效部門,企業利潤持續惡化,經濟增速不斷下滑,股市長期走熊,同時積累的債務信用風險不斷攀升,整個經濟體的系統性風險不斷增加。
4)去杠桿措施:推動供給側改革,采取市場和行政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出清產能,改善傳統行業供需和提高集中度,推動產品升級,減少對產能過剩的僵尸企業的無效行政補貼。降低去杠桿企業的社會負擔,做好就業安置和不良處置,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5)去杠桿風險處置:強改革+寬貨幣。出清去杠桿過程中可能面臨風險溢價飆升,企業大量破產,失業率攀升的情況,這種情景需要央行的寬貨幣來平復恐慌情緒。當前中國政府的公共政策資源豐富,截止2015年底,大型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17.5%,外匯儲備3.3萬億美元,財政存款3.4萬億元,足以應對一次有量級的金融危機,無論是外部沖擊型還是內爆型。
6)去杠桿機會:根據供給側改革的國際經驗和中國現狀趨勢,投資機會主要來自于股權融資領域的新興行業,其中領跑的行業是高端裝備制造業、TMT、互聯網、醫藥醫療、新材料、休閑服務等領域。而依賴債權融資的傳統周期性行業,在產能出清,供需和資產負債表改善后,剩者為王的優質公司和從國企改革中脫穎而出的公司,存在潛在的投資機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