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項IPO齊按暫停鍵:投行有疑慮
IPO又“關閘”了嗎?一時間緋聲再起。有投行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IPO不會停止,但是由于中止審查企業需要重新補充財報,客觀上會起到“放慢審核速度”的效果。而且,依照財務數據審計及更新程序,預計未來一個月左右新股發審會將迎來“清淡期”。
不過,也有投行人士提出疑問:“中止的企業在9月底之前補充完半年報就能正常審核嗎?如果在半年有效期內沒有上市還要更新資料,何時補充財報?”
財報過期集體止步
昨日,證監會如約非常規地發布了截至6月30日的《發行監管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審核工作流程及申請企業情況》。
數據顯示,截至7月1日,證監會已受理且預先披露首發企業共637家,含已過會企業40家,未過會企業597家。在未過會企業中,“中止審查”企業達到589家,處于正常審核狀態的企業僅8家。
這么多的企業一夜之間被中止審查,大部分是因為財務資料過了有效期,這部分企業有568家。另有少部分企業是因為中介機構及相關簽字人員變動,或者是受累于中介機構執業受限。
上周五,證監會公布了對已完成預披露、尚未過會的企業財務數據的要求,稱“若其財務資料截止期為2013年年底,則其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將中止審查;該等企業應當在9月底前更新財務資料,否則將終止審查”。因此,這類企業需要更新財務資料,并向證監會提交恢復審查的申請之后,才會恢復審查。對于受中介機構影響而中止審查的企業何時恢復審核,要取決于中介機構受限問題的解除情況。
“一般來說,IPO財務數據有效期是半年,如果企業申報使用的是去年年報數據,那么到6月30日就到期了。”一位華南的券商投行部人士對本報分析稱,根據證監會的要求,這部分中止審查的企業將需要抓緊補報半年報資料,根據正常的財務數據審計速度,一般需要一個月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完成審計。如果從現在開始審計,預計7月末到8月中旬會出現集中更新材料的情形。
不過,該投行人士也表示,“不排除有特殊情況”。一方面,由于受到集中審計半年報的影響,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量短時間內加大,可能導致審計周期變長;但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有的企業已經提前啟動了半年財務數據審計,所以將會比預期更早地恢復審核。
“6月30日是"關賬"的時間,但不代表企業一定要在7月才開始審計。比如先審計1月到5月的情況,然后在近期補充6月份數據即可。”該人士認為,只有8家企業正常審核還是有點奇怪,這說明很有可能近期新申報的企業當中,只有這8家用的是一季報數據。不過,就算出現特殊情況,估計從現在開始大概一個月的時間仍將是發審會召開的“清淡期”。
另外,昨晚證監會還公布了一份長達129家企業的“告別名單”。這其中主動撤回的企業達到97家,其余的32家企業則沒有按要求報送與披露材料,且財務資料超過有效期3個月。
財報過期導致中止審查,早有依據。今年4月4日,證監會以監管問答的形式明確了觸發IPO中止審查的四方面因素,第一個就是“申請文件不齊備”,其中包含“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的情形。
但面對龐大的“中止審查”陣容,業內人士仍然有不少疑問。
一位華東的券商投行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無奈,他的無奈在連串的反問中表露無遺—為什么會中止審查?因為沒有補充半年報,財務資料有效期過了6個月。為什么沒有補充半年報?因為6月份剛過,還來不及做。可是,企業為什么會一直在排隊,直到財報過了有效期?
這背后的一個問題是,財務資料過期,到底是誰之過?
客觀上,排隊上市的企業長期積壓是一個關鍵因素。今年以來,面對六七百家排隊企業和依然執著不滅的新股申報熱情,證監會曾反復透露出引導分流及“擠水分”的態度。今年3月,證監會就以監管問答的形式對新申報企業提出分流建議,并承認排隊企業較多、審核周期可能較長,企業和保薦機構可能將承擔較重的信息披露成本及其他負擔。
如今,成本正在顯現。“加審一期,對企業而言可能要花費上百萬。但是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市場效率低下。”面對記者提出的成本計算問題,上述華東的投行人士再次提出一個反問:就算本次企業更新了財務數據,就一定能在下一個財報有效期截止前完成發行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