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愿這個世界有更多“合格家長”
導演辛爽說:“在這個以愛之名行惡之事的故事里,善惡沒有黑白分明的對立。”
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是復雜且多面的,沒有純粹的善,也不存在絕對的惡。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在不斷做著選擇,從選擇今天吃什么,到選擇相信還是懷疑。網劇終究會劇終,三個小孩最終無論是美好童話般的大圓滿,還是少年親歷了種種社會暗黑面最后痛下殺手,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我們的生活是光明還是黑暗,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在我們成年后的種種思想和行為里,都可以照見自己和父母一樣的面容。”
誠然,劇中三個孩子所處的原生家庭有著各自的不幸,可一股腦全部歸責于原生家庭,就是正確的嗎?或者說,這樣能解決問題嗎?
心理咨詢師周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覺得問題的核心并不是原生家庭是不是離婚或者重組,如果兩個人并不相愛,天天爭吵甚至家暴,即便這是在婚姻內形式上完整的家,對孩子能沒有影響嗎?所以關鍵點應該是身為父母有沒有學習怎么去引導孩子、跟孩子溝通。同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人幫助孩子去了解父母,去學會跟父母傾訴與溝通,這是相輔相成的。”
在青少年健康心理狀況的影響因素上,家庭的完整性只是一部分,更多的還是撫養人對孩子的情感表達方式是否正確。
就像朱朝陽的媽媽愛孩子,孩子是她最大的驕傲。花樣翻新做著燒賣、蒸餃、餛燉,是上班遠的媽媽表達愛的方式。但當愛到偏執與扭曲時,又讓人感覺到窒息。“媽媽逼你喝牛奶”的劇情引發共鳴無數,必須被盯著喝下去,不可以嫌燙,不能喝慢。媽媽的愛讓原本母子相依的溫情和陪伴生生變成了母親是關系里粗暴的獨裁者,孩子就算抵觸也只能無聲反抗。
另一方面,我們在指責家長的時候,青少年就可以完全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嗎?孩子的自私、自以為是、以偏概全也不是短期內形成的,他們也需要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體諒父母的角度。隱忍不可以解決問題,孩子也可以成為溝通的主動提出者。
周菁指出,改變父母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很多具體情況里甚至不是最佳的選擇。“青少年的可塑性更強、學習能力也更強,那么在學會辨識父母性格和了解他們部分行為以后,在一定程度上為何不能是孩子做出讓步、包容父母呢?”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劇原作《壞小孩》的作者紫金陳自己的童年與劇中人物朱朝陽十分接近,但不同的是他選擇讓自己不斷強大,最終與童年的自己和解。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如紫金陳堅強,對于那些被動接受、無處可逃、被傷害、被忽視的孩子,起碼我們可以告訴他們并不孤獨。影視作品的放大效果,能告訴他們世界上還有許多的同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告訴他們不同處理方式可能會帶來的結果。
也許一部影視作品帶來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帶給青少年心理健康討論的漣漪也有時間上的局限性,可是不斷地吸引目光、引起重視,才有希望讓更多的孩子生活在相對健康和諧的家庭關系里。這個趨勢是讓人欣喜的。
“影視劇創作反對臉譜化,提倡現實主義,情感和人物才能抓住受眾。親子關系是社會普遍話題,始終圍繞愛的主題,又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戲劇張力和觀眾共鳴都具備,這其實是一種社會關注。”骨朵傳媒總編輯李喬如是說道。
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所有的孩子都在等父母的一個“抱歉”,但是所有的父母都在等孩子的一句“謝謝”。其實感恩與和解并不矛盾,很多孩子未來也會變成父母。我們都是不完美的,要學會接納對方的缺點。愿這個世界上有更多“合格的家長”,愿每個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